世界矾都:十年申遗非“矾”路
郭海峰 应孔渠 邵海涵
矾山镇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西南部山区。1.9亿年前,地质构造运动造就了矾山特殊的地质结构,并形成了储量丰富的明矾矿藏。矾山已探明矾矿储量达2.4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80%,世界的60%,因此被誉为“世界矾都”。
储量丰富的明矾,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以炼矾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矾山镇,其新中国成立初的工业生产总值占据了整个温州市的三分之一,一个偏远乡镇一跃成为了温州市名副其实的“工业心脏”。
然而,这也是矾山工业生产的最顶峰。此后,由于明矾逐渐被硫酸铝取代,销售量骤减,加上矾矿提炼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大,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另外,由于生产方式粗放,炼矾所产生的矾浆、矾烟和矾渣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河水被污染,山体植被变得稀疏。上世纪90年代,矾矿开始出现亏损,矿工与家属集聚的福德湾村也不见了人气,矾山的采矿业步入萧条。至2017年,矾山镇炼矾工业正式停止采矿生产。
矾山,应当何去何从?
申遗起航 擦亮矾都名片
中国存续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农业文化遗产,而体现传统工业文明的文化遗产却不多见。
矾山的工业文化历史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且至今未曾中断,开采历史之长世界少有。这里保留着矿山采炼技术从发端到成熟全过程的生产遗址,既有大量早期无序采掘、粗浅加工的“臭头山”,也有众多代表传统成熟明矾采炼技术的“雪花窟”;更难能可贵的是,矾矿的基本生产工艺至今仍然沿袭传统,堪称古代矾采炼工业的活化石。
2010年,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阙维民就首次提出“温州矾矿具备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的基本条件”的观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阙维民的观点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矾矿申遗顺势启动,一度沉寂的山城迎来华丽转身的契机。“世界矾都”怀揣“申报文化遗产,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让精美的明矾石再唱出动人的歌。
2012年6月2日,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促进会宣告成立,标志着矾矿申遗正式拉开帷幕。
2013年苍南县政府提出“矾矿申遗”思路,并连续多年将“矾矿申遗”工作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遗址所在的福德湾矿工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17年,矾山镇举办世界矾都工业遗产高峰论坛,并于同年12月获评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2019年矾山矾矿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文保单位,《矾矿工业考古初步调查》登上英国《工业考古通讯》。2020年矾山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P·E·马丁先生曾评价矾山工业遗存“叹为观止”;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铁桥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迈克·罗宾森则称之为“要保全性申遗的地方”。
矾山的文化魅力,似乎正如当年的矾矿一样,正慢慢被世界发掘。
申遗路上 留下多少足迹
申遗,是国家大事,也是国际荣誉。在这背后,一股巨大的民间力量和政府的申遗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温州矾矿申遗工作有序开展。他们,功不可没。
张传君,原苍南县政协主席。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温州矾矿申遗促进会副主席。作为曾经温州矾矿的老职工,他亲历了改革开放以后矾矿举步维艰的阵痛和转型发展的艰难。近些年来,张传君始终利用各种机会为这一事业奔走鼓呼。
“为什么要申遗?因为温州矾矿不仅有着世界最大的矾矿资源,还拥有六百多年采炼明矾的历史和文化,更难得的是,它书写着中国民族工业的非凡历史。在世界工业史上,类似的‘活遗迹’找不出第二个。”张传君笑称自己是矾矿申遗的“志愿者”之一。在他的努力推动下,矾矿申遗写进了县政府五年规划。
“目前申遗工作正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张传君介绍,今年矾山继续坚定申遗路线,接续对接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力争年内完成《矶山矶矿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等申遗文本审稿并发布实施,积极筹备新一届申遗高峰论坛。
今年77岁的孔令雄和张传君一样,都曾是矾矿职工,因为一家三代都为了矾矿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孔令雄对于温州的矾矿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热爱书法的他便开始着手构思绘制古法炼矾全过程的连环画,作为自己给明矾节的献礼。在连环画前言,孔令雄写道:“让更多人了解世界矾都600年炼矾历史变革,也让大家都能记住了解老一辈的炼矾技能和劳苦的历史,教育下一代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
萧云集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之前曾拍过泰顺廊桥。后来,他把家乡的矾矿作为拍摄专题,并期待“世界矾都”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的“鲁尔”。鲁尔是德国的一个老工业区,原来是高污染地区,后经改造成为世界旅游胜地。
张耀辉是苍南县灵溪镇第三中学一名拥有30余年教龄的英语老师,也是世界矾都传统文化研究会负责人,10多年来坚持为家乡矾山鼓与呼。过往的十年间,在完成平日的教学工作之余,张耀辉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光投入到了家乡的宣传中。为介绍矾山、向各级各界发布矾山情况,他写了不下五十万字的材料和文章,同事不时打趣他说,“老张,你就是矾山的代言人”。
政府全力支持,群众积极响应,有识之士慷慨解囊。申遗,紧锣密鼓。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温州矾矿博物馆、矾都矿石馆、矾都奇石馆相继建成,对外无偿开放。李若忠等乡贤捐资千万元修建矾都广场。老矿工朱善贤家庭微公园、朱成良民俗博物馆、蔡存会个人收藏馆进入民众视线……
申遗十年 助推文旅融合
对矾山人、对苍南人来说,保护矾矿工业遗址,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寄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据此建构一个让他们及后代,还有这个世界受用无穷的“新生矿”。
作为首批“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矾山存有100多处矿业遗址。涵盖雪花窟、鸡笼山矿硐群、水尾山矿硐群、大岗山矿硐群等采矿遗迹,矾矿遗址、水尾矿工村、三号车间、溪光遗址等炼矾重要遗址,挑矾古道、街巷、传统民居等矿业活动遗产,矾塑、明矾炼制技艺、矿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核心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与乡土建筑结合的旅游景观,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
福德湾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矿山村。2012年以来,矾山镇将福德湾作为矾矿遗址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启动实施福德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修缮工程。环境好了,游客来了。看着欣欣向荣的村子,福德湾景区内的店主们也有了新的期待,各色小吃店、咖啡馆、文创店、陶艺店,老街上的业态越来越丰富。这些原本已经搬离的居民因为申遗又重新聚集到了福德湾,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家乡明天的建设者与见证者。
沿老街拾级而上的第一家小吃店,叫“为唐公肉燕”,是店主朱师勤用父亲的名字命名的。他的父亲用一根压面棍,为矿工们做了一辈子的肉燕。
2014年,在广东经商的朱师勤借着申遗的契机,回到家乡福德湾,从父亲手里接过80余年的老店,传承制作肉燕的技艺,并为肉燕制作技艺申请了“非遗”。
“我们家的店是我父亲在1945年推着小推车卖肉燕‘推’出来的,他经过几十年不断尝试与改良,自创了具有矾山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艺。”朱师勤介绍,“这样的技艺不能断在我的手里。我必须传承好,讲好矾山肉燕的故事,把它做成家乡的一张‘金名片’。”
为了让肉燕制作这项技艺发扬光大,朱师勤的公司与职业技术学校达成校企合作,开展肉燕技艺培训,储备非遗传承人才。目前,培训班共培养了200多名肉燕实用人才,不少学员走出矾山,在全国各地就业创业,在靠这门手艺致富的同时,也让矾山肉燕享誉大江南北。
福德湾还有许多和朱师勤一样的人,用各种方式,在百年工业遗址中续写着“世界矾都”的传奇故事,力所能及地为矾都文化的复兴贡献着。申遗,一直在路上。
(本版图片由苍南县矾山镇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