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第七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于庆元成功举办

推开盛会之窗 看见菇城力量

  日暮西沉,落日的余晖染在庆元的青山上,这座浙西南小城的喧闹却循着夜色愈加浓重起来。六月上旬,一场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盛会在庆元成功召开,为这座山川相缪、风光如画的城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年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10年前,在中日韩三国学者的共同推动下,“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正式成立,并决定定期举办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大会。

  值此ERAHS成立十周年之际,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日韩遗产地及相关国际组织的1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丽水市庆元县,共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这场大会聚集的东亚能量,能为当下带来什么启示?

  推开这场盛会的窗户,窥见菇城庆元璀璨的农耕力量。

集东亚智慧

让农遗经验在庆元迸发

  “我们携手前行,共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让农遗在历久弥新中焕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6日上午,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执行主席闵庆文在台上发出倡议。台下,各国代表以及专家学者一齐鼓掌,庆祝第七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于庆元县开幕。

  为期三天的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中日韩三国代表围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促进食物系统转型”主题,聚焦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产品开发等前沿领域,开展50余场主旨分享活动,每场主旨分享都传递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讯息和理念。

  在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共同主席、韩国协成大学荣誉教授尹源根看来,如今交流活动早已从最初的介绍转变为高水平研究推广,内容更广泛、更丰富也更有针对性,成果是从量到质的变化。

  大会首日,“丽水农遗保护日倡议书”在“中国·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该倡议书旨在进一步普及农遗知识、扩大农遗影响,推动形成人人关注、参与农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好“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开幕式上,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丽水学院生态学院三方共同签署“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共建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将在庆元设立“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为全球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贡献庆元经验。

  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庆元还举办农文旅招商引智投融资推介会,推介庆元资源和优质项目,建设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公园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及“一区一馆五库”保育体系,打造世界香菇始祖朝圣地文化品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园,立足打造百亿能级食用菌全产业链目标,让庆元香菇绽放全球,让庆元由“中国香菇城”成为“世界香菇城”。

破冰十五年

世遗名录里的“菇城梦想”

  空气中弥散的真菌孢子,从浩渺的历史中飘入怀中,一飘便是800余年,唯有一朵朵香菇诉说着菇农的大智慧。

  去年11月4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上,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成功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获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2007年4月提出“庆元香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计划以来,历经三年获取项目推介资格,名称变更重新开启二轮申报,接受越洋线上考察……周折的申遗之路,一走就是15年。

  然而,所有的艰辛与挑战在申遗成功那刻,都变得值得,中国香菇发祥地——庆元,也在世界农遗舞台上迎来了“高光时刻”。申遗成功当天,远在北京的闵庆文教授给庆元人民发来一则信息:“智慧源自山野间,造福人类八百年。惊蕈有术吴三公,林菇共育数庆元。”

  把时间回拨到800多年前。浙西南莽莽群山间,庆元县龙岩村菇农吴三公惊喜地发现了剁花法香菇培植技术,开创了森林菌类人工栽培利用之先河,数百年来,庆元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演化升级,一项以森林可持续经营、食用菌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山地林农复合系统由此形成。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也是食用菌从业者的圣地。可以说,中国不能没有食用菌,食用菌不能没有庆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说道。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7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独树一帜,是全球第一个食用菌方面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不仅保留了完整栽培技术演化链,同时还保留了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相一致的森林经营与管理技术体系,保障了高山地区居民的食物和生计安全,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菌物资源多样性,体现了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景观。

  总之,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具有其全球层面的独特意义,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借鉴,其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林生菇,菇养林,林菇共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带来新变化,2022年,庆元全县食用菌生产量达到1.27亿袋,食用菌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菇农年人均产值约4.7万元、年人均收益约2.8万元,食用菌产业产值达50亿元,较10年前增加34亿元。这朵小“菌伞”撑起了庆元的大产业。

探破题路径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多彩

  农业文化遗产,见证着人类的古老智慧,也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要保护它们的物质层面,更要保护它们身上的“活性因子”。

  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搭建的合作交流机制已有10年,如今,该大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区域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之一。

  产业发展之路,就是活化之路。放眼此次启动仪式举办地——庆元,面对遗产地,面对一个巨大的露天菌种“活态博物馆”,庆元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提炼出好的发展模式,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庆元县精心打造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等10条旅游线路,不断释放农业文化遗产的衍生价值。2022年,庆元县森林景区接待游客约11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

  纵观庆元食用菌产业,从打造“魔幻真菌王国”的丽水市百兴菇业有限公司,到走食药用菌细粉及干品、菌菇小包装线路的庆元县绿尔佳食品有限公司,从探路智能化“数字工厂”数字化管控栽培的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到“剑指”食用菌高端生物科技的浙江百兴食品有限公司……不难发现,菇乡庆元,已形成以香菇为主的一条集生产、服务、加工、金融、市场、科创、品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全产业链之路。

  培养香菇种植人才队伍,保护传承相关特色文化,赓续农耕文明。此外,庆元出台实施“人才科技新政23条”以及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制定食用菌企业“一企一案”;还通过“菇乡工匠”技能擂台赛、现代学徒制等载体,持续培养“有技术、能服务、懂发展”的“菇乡师傅”。

  在庆元,菇民戏、菇山话、菇神庙会等传统民俗在传承,香菇博物馆、香菇主题公园、香菇特色镇、剁花法展示区、农业文化遗产和菌物多样性展馆遍布全县;菇山歌、香菇功夫等编写成了校本课程,成为了中小学的课间操和学唱课;一批批香菇技艺传承人在一届届“菇乡工匠”技能擂台赛上接力……在庆元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细胞都有香菇元素,既有产业的基础,又有文化的厚重。我们期待,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同时,持续释放澎湃动能。

  (本版图片由庆元县委宣传部、庆元食用菌产业中心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推开盛会之窗 看见菇城力量 2023-06-26 浙江日报2023-06-2600005;浙江日报2023-06-2600009;浙江日报2023-06-2600013;浙江日报2023-06-2600011;浙江日报2023-06-2600022 2 2023年06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