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余杭,寻找乡村振兴最优解
陈潇奕 朱 俊
近日,浙江省委办公厅授予余杭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神农鼎·铜鼎”,这是省域内首次开展评选,也是目前全省乡村振兴领域的最高荣誉。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当时代的鸿篇巨制落脚于一个个村庄,这里的时间故事正在汇聚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层层浪花,推动着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潮涌。
20年砥砺进取,20年久久为功。余杭持续推进“千万工程”走深走远,在问路乡村振兴的探索中,“三农”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全省前列,并成功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区创建名单。
新时期,新征程。如今,余杭正以“和美”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内涵,在传承赓续中探寻和美新路径,以奋进者、开创者、实干家的姿态寻找乡村振兴最优解,精心描画一幅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生活和顺、治理和谐的全域和美新图景,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观察1 “联动力”
重构新型城乡关系
余杭的乡村,无论是形貌形态、地理特色,还是产业发展、人文景象,那悠悠绿水青山总是满载几分都市感和幸福味。在这里,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已然趋向模糊,甚至更多的发展生机就潜藏、迸发于那小小的“夹缝”之间。
据悉,2022年余杭城乡收入比值下降到1.55,再一次走稳走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势,这不仅是余杭新型城乡关系重构的真实映照,也是其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底气信心。向内“谋”变,余杭打开全域视角,借助内部区块之间的有机互动、彼此赋能,提高和加速城乡要素交互的自由与频率,以期打造推动乡村蓬勃发展的多点式引擎。拉开发展的框架,联动区域之间的互动交流,余杭率先构建未来科技城产业平台与余杭西部山区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制定并运行十大协作载体,推进要素西进、空间拓展、城乡互促、融合发展,五镇累计接待客商2019人次,落户产业发展项目54个,落地资金7.1亿元。
在今年1月,余杭还启动了乡村过大年嘉年华主题活动,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美食等元素,以开幕式、集庆展销等4场大型活动为主线,穿插各镇街自办子活动46场,进一步激发余杭内需消费新活力。活动期间,西部镇街民宿(农家乐)共计接待游客27.5万余人次,送出专属消费券10.22万张,网上年货节农产品销售37892件,直接带动消费3314万元,助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始终把农业农村放入全区建设城市新中心战略大局通盘谋划,推动“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相得益彰。锚定“现代生活条件”,余杭深入到农村生活生产场景中,重新激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功能区块,以一项项“美丽实践”,内嵌现代文明理念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扎根乡村,让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延伸。据统计,全区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685公里,村村通公交100%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学校9所,新增班级132个,农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8%,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完成率100%;全区现有医疗卫生单位794家,形成了居民20分钟健康服务圈;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14个样板镇村通过验收。
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融合”,余杭重构新型城乡关系,让城与乡脉动起新的活力与张力,让乡村成为原乡人的安居乐园、新乡人的创业天地、所有人的乡愁空间。
观察2 “运营力”
重塑乡村富美肌理
如果说“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那么和美乡村则引领着美丽乡村从“美丽”向“和美”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跃迁,落脚点在描绘一幅宜居宜业村美人和的幸福图景。
绿色“宜居”的乡村,可为“宜业”创造基础和条件。结合新时期新需求,余杭区坚持以绣花功夫厚描美丽乡村新画卷,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建设蕴含乡愁记忆、彰显江南韵味的和美乡村,全区实现规划保留建制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全覆盖,获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全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6个,荣获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
如何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动美丽成果有效转化?
走过水杉大道,盛夏的新港村绿意盎然、清透净美。波浪道上,骑手们你追我赶、不相上下,把直道加速的爆发力和弯道炫技的灵巧劲发挥得淋漓尽致。新港村另辟蹊径,“从无到有”地扛起了乡村运动体育休闲的旗帜,以农文体旅多业融合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乡村蝶变,难的不是建设,而是运营。乡村运营,关键在人才。6月7日至8日,一场以“经营点亮乡村 激活共富动能”为主题的全省村庄经营点亮乡村工作推进会在余杭区举办,引领了乡村经营视角下的共富实践和讨论。
做好村庄经营大文章,余杭涌现了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不断累积形成一系列以市场化思维建设乡村的新经验——借助提升乡村运营能力,探索“能人兴村”“强村公司”“片区组团”等发展模式,成功列入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县。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在永安村“禹上稻乡”,来自城市的优秀青年,活跃在农村职业经理人岗位上。他们走进乡村,以专业能力扛起村级资源盘活、大型活动策划、农文旅产品研发等工作,推动“你想我莓”和“米多多”等品牌IP打造,有效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带动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余杭以片区式组团化谋求新发展,多元探索产业化经营实现路径,开辟乡村共富新境界,打造了一批具有余杭特色的“余上富美·共富工坊”。
比如,鸬鸟镇6村与余杭文旅集团联合成立鸬鸟乡村产业运营公司,在镇内成立集生产、加工、实验、研学、办公、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产学研基地,助力个体农户产业升级,连续两年实现利润分红到村100万元,给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水”。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2个村庄通过独资、抱团、国企合作、社会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成立了40家乡村运营公司,对村庄进行统一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管理,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变股民,有效激活村民主动参与的内生动力,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据统计,2022年,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9.44亿元、村均660万元,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余杭以经营乡村为理念,以组团联创为导向,更好地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做大乡村共富新场景,构建起一个百花齐放的“百花园”。
观察3 “向心力”
重铸乡村幸福共同体
相对于快节奏的城市来说,院藏四季、山水相依的农村是慢变量。
正如有关专家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于此,立足乡村实际,强化党建引领,余杭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和服务能力,奋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以“人和”推动“业兴”。
如何聚拢人心呢?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指着村口池塘边的那棵大樟树,自豪地说:“经营民宿、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帮助百姓致富,都是在这里议出来的。”
全面推广并深化“小古城经验”,余杭不断推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由小古城村走向全区各地、由盆景成为风景,把基层民主协商品牌提升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法宝。
不仅如此,余杭区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新体系,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全省首创大调解协会,形成“136”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7个;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全省率先推出“廉脉指数”,累计培育清廉村居示范点25个。据统计,全区建立村(社)民主协商议事会350余个,网格议事小组1360个,基本完成全区域、全领域基层自治体系建设。
从共商共议到基层自治纵深发展,余杭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目标,在村级治理、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聚资源、汇民智、优民生,描绘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乡村善治画卷。
“千万工程”再出发,余杭弄潮勇争先。
站上时代的新起点,余杭在“千万工程”经验指引下,围绕“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打造全国县域典范”的总体目标,以实施数智农业“百村共兴”、美丽乡村“百村共美”、强村富民“百村共富”、文明和谐“百村共善”、城乡融合“百村共享”的五个“百村”工程为载体,推出20条具有余杭辨识度且符合当前“三农”发展实际需求的创新举措,在原有政策基础上3年财政新增投入100亿元以上,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100亿元以上,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路漫漫其修远兮”,余杭再一次踏上了寻解的新征途,未来可期、可盼。
和美乡村百花园——
余 杭
线路名称:径善尽美精品线,沿线包含小古城村、径山村和山沟沟村。
特色推介:线路依托大径山、鸬鸟溪等优美的生态底色,拓展径山茶产业、鸬鸟康养旅游产业价值,发扬悠久的禅茶人文历史,探索出了一套产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线路名称:良渚农耕精品线,沿线包含新港村、港南村、南山村。
特色推介:线路以良渚大IP为核心,依托良渚古城遗址、苕溪沿线的自然山水、生态底色、人文底蕴和农业产业等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体验节点,开展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塑造乡村文化品牌,形成一条集农耕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运动休闲、文创产业于一体的精品线路。
线路名称:稻乡笛音精品线,沿线包含永安村、中桥村、紫荆村。
特色推介:利用紧邻城区优势,以“禹上稻乡”“江南慢村”“未来笛乡”3大主题特色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文旅三产融合,扩大“稻乡”“笛乡”品牌效益,拉长农业产业链,展现“产业+生态”“产业+数字”“产业+文化”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本版图片由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