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福利不妨常态化
陈进红
陈进红
眼下,正是中高考季,又一批莘莘学子奔赴考场。全国各地纷纷开启“暖心护考”“静音护航”模式,整治城市噪音,为考生们营造安静、舒适的考试环境。为了降噪,不少地方使出十八般武艺。如杭州滨江长河的江边公园里安装了降噪神器——智能分贝仪,它具有实时监测、语音提醒、预警触发、远程数据传输、远程喊话对讲等功能。这两天,这款神器的反响不错,周边居民都蛮认可,“广场舞的音量确实小了不少”。除了这些技术活,不少地方还发出“禁噪令”,这些举措体现了全社会对学子的关爱。
然而中高考过后,也是“禁噪令”偃旗息鼓之时,各种噪声又会卷土重来。不少人感慨,总不能只是每年中高考季才有一份清静可寻。人们期待“降噪键”能够一按到底,让城市噪音越来越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
实际上,噪声污染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老问题。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实施。新版噪声污染防治法,和以前相比有了不少更改,比如法律名称去掉了“环境”,强调了人为噪声的防治。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法律对于恼人的夜间施工噪声、机动车轰鸣疾驶噪声、娱乐健身音响音量大、邻居宠物噪声扰民等问题都作出了相应规定。同时也明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降噪,属于违法行为。
我们捍卫自己的“安静权”,关键是要依法治理、依法维权。探究中高考季的这份清净,一是全社会对学子的关爱在发挥作用,人人愿意为之配合;二是这段时间多部门联合行动,监督查处力度大。可见,这份清净不是做不到,关键在于共识和执行。虽然新版噪声污染防治法出台已有一年,但不少人的法律意识和文明观念还没有那么强,中高考一过,有些人的降噪意识也松懈了,广场舞音量不自觉又大了起来。这是一个亟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降噪不能只在高考季,而应逐步实现常态化。相关部门必须拿出有效治理措施,像高考期间一样治理噪声污染,以法治力量守护公众的“安静权”。
噪声污染防治既要刚性约束,也需有文明内化的行为自觉。我们每个人既可能是噪声的受害者,也可能是噪声的制造者,其实能够做到尽量不干扰别人,这是一种文明素质。人人在生活中自觉降噪、互谅互让,在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守护一方宁静,实现噪声污染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这才是我们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