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为魂 生态塑韵

绍兴: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擦亮“稽山鉴水”金名片

  绍兴这座城市的“颜值”有多高?我们可以从她获得的荣誉中窥见一二。

  不久前,绍兴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此之前,她已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重量级荣誉及奖项。一座不大的江南水乡城市,频频收获“国字号”认可,这让人们不禁想问:绍兴美在哪里?她又因何而美?

  走近绍兴,解读绍兴,答案呼之欲出——这几年,绍兴求美的决心格外坚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近年来,绍兴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契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化,如今,“稽山鉴水”这张金名片,正焕发新的光彩。

  保护论:

  绍兴为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绍兴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此后,她又定下期望,朝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目标迈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绍兴拿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第一时间,这里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内设指挥部,下设创建办,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各项工作。同时,绍兴还建立起通报、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在全市营造创建氛围。

  绍兴为什么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如此重视?

  首先,这是对时代的回应。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因此,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这些年,绍兴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同时,这也是对自然的回应。历史上有许多名人赞颂过绍兴之美:李白的“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杜甫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白居易的“东南山水越为首”……绍兴的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放眼这座城市,山水资源如瑰宝般散落各处。在9.09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现存18条河道和84座桥梁,水韵悠长,别具一格;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与岁月悠悠相伴,养育一方。“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生态之美赋予绍兴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自然优势。

  这里还有很多自然的馈赠。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是我国现有的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在约40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香榧树7.81万株,千年以上的91株。保护和发展好这些生态资源,是绍兴的责任与使命。

  基于此,全力以赴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便是绍兴的坚定选择。

  发展论:

  城市的成长与生态保护是否矛盾?

  绍兴的高质量发展也适应着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绍兴坚信,发展从来不是以环境污染为前提的。因此,近年来,绍兴以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为契机,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积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2022年7月31日,鸿大印染组团投产暨袍江印染企业原厂区关停退出,这是绍兴全市印染组团集聚提升的收官之作,具有重要的节点意义。至此,绍兴完成了越城区5大印染组团向柯桥蓝印小镇搬迁集聚,其余关联印染企业就地转型或征迁退出的“壮举”。

  成效也已有所体现。跨域整合后,5大印染组团的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5%,成本、能耗却降低20%,亩均效益提高3倍。同时,绍兴依托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四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通过招引中芯、长电、敏实、比亚迪等重大项目,实现从“染缸、酒缸、酱缸”老“三缸”到“芯片、药片、刀片电池”新“三片”的历史性跨越。这座亦老亦新的城市,连续10年获省政府“腾笼换鸟”考核先进市称号,并获国务院“2021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

  城市的成长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找准发展的道路,便能为群众带来多维度的美好生活。很多“老绍兴人”感慨,这几年,生活在这座城市,幸福感越来越高了。这种幸福感,体现在城市能级的提升上,也体现在生活环境的优化中。

  入选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绍兴,到底有多宜居?在绍兴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看来,这座江南水城,已在多年的发展中,将城市建设与山水资源有机融合。走在绍兴,青山绿水,步步是景。人们生活于此,就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山水风光,近在身边。

  走进柯桥区兰亭街道谢家坞村,游步道、彩虹桥、风车等组成的景观带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以“芳湖白鹭、鲜果飘香”为特色的村子,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2020年,谢家坞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这个称号又让它被更多人所熟知。在绍兴,像谢家坞村这样的国家森林乡村共有44个,此外还建成了省级森林城镇62个。绍兴在建设这些城镇、乡村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也正成为解答“宜居”命题的答案。

  另根据统计,目前绍兴已累计建成“美丽河湖”85条、总长837公里。以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为重点,绍兴全市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100%,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Ⅱ类。这些成绩,也让绍兴更贴近人们心中的理想居住地。

  转化论:

  绿水青山如何更好地

  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从来不是矛盾对立的。在绍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多年时间里,这座城市探索出一些具体而有效的举措,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得以相互赋能。

  在一些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赋能”带来的可喜变化。绍兴新昌正以全省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机制及“两山银行”试点为契机探索新昌经验。目前,该县已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并挂牌成立新昌县两山发展有限公司,在镜岭、沃洲、儒岙、小将等乡镇开展试点工作,让“美丽风景”真正成为“美丽经济”。从绍兴全市来看,通过实施“水质+”,促进“生态+”,弘扬“文化+”,带动“经济+”,该市38条(个)省级美丽河湖,带动了周边农家乐720余家,形成网红打卡点114个,环水线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余万人次,让生态价值有效转换为经济价值。

  “绿水青山”如何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合理的机制保障,是重要一步。这两年,绍兴立足本地实际,相继颁布出台《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有针对性地对生态资源进行规范化保护。绍兴还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在全国首创精细化工改造提升标准,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此外,绍兴还建立起“62+X”无废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在全省首创特定类别危险废物定向“点对点”利用试点工作制度,全域推进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机制。

  数字赋能,让保护与管理更到位。依托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作用,绍兴按照“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打造“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对五大类固废实行了全周期、智能化、闭环式管理。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省级试点为契机,开发建设数智平台,初步实现产业链资源模拟匹配、产中实施供应链资源协同互补、产后实现生态链危废资源化利用,累计促成园区近万吨危废实现资源化利用,该园区也荣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绍兴还同步联动打造“浙里蓝天”、“一码管地”、曹娥江数字流域等标志性应用场景,放大整体智治的综合效应。

  新征程上有新风景。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但路在脚下。绍兴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绍兴市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标准贯穿始终,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擦亮“稽山鉴水”金名片,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局面,在“重要窗口”展现更加靓丽的绍兴风景。”

  (本版图片由绍兴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浙江日报 人文为魂 生态塑韵 00013 绍兴: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擦亮“稽山鉴水”金名片 2023-05-29 浙江日报2023-05-2900013;浙江日报2023-05-2900014;浙江日报2023-05-2900022 2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