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在2023中关村论坛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

在中关村,冲一把科技的浪

  北起清华大学西门,南至白石新桥,是闻名遐迩的北京中关村大街。

  这几天,这里的科技浓度达到了一个新峰值。

  5月25日,2023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白天,17位诺奖级嘉宾,近120位顶尖专家,65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带着前沿的科技成果,共赴科技盛宴。

  入夜,街边的写字楼灯火通明。衣着朴素、背双肩包的年轻人不断从身边经过,他们行色匆匆而目光坚定,让人一时分不清:这是学生、创业者,或是某个科技英才?

  被誉为“中国创新创业者圣地”的中关村,因为科技,万事皆有可能。记者穿梭在中关村和中关村论坛,分明感受到三股浪——

  敢想敢拼之浪

  中关村,更早为人所知是“卖电脑的地儿”。

  如今,它是国家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全球领先的创新孵化生态——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林立,不计其数的风险投资、孵化器在此聚集。可以说,中关村的变迁是中国科技创新历程的真实写照。

  中关村的科创属性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陈春先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大胆提出“把中关村建设成中国硅谷”的设想,并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

  先行者破冰之后,一批科技人员冲破体制束缚,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来,“下海”践行产业报国的理念,联想、百度、京东、小米、中芯国际、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明星企业不断涌现,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孕育于此的中关村论坛,从2007年开始,今年已是第14届,逐渐成为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创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国际交往窗口。

  当初设立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此论坛上还专设技术交易板块。据主办方介绍,今年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科技成果、创新项目寻求合作。

  “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无法转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认为,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当今中国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大天然优势:完备的产业链和制造业、全球最大的单体市场和举国体制,这是属于中国的机遇期。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科创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北京中关村也化身世界的中关村。《自然》杂志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报告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位列第三,而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均进入全球前十强,分别位居全球第六、第十位。

  中关村不再是创业者唯一的灯塔,这片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里孕育的种子已在全国遍地萌发。

  迭代突破之浪

  在中关村论坛,记者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汽集团、国铁集团、中石油等国企正带着各自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积极入场。

  在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展区,一汽红旗几款色彩梦幻、造型飒爽的新车型引起路人驻足。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技术创新管理部副部长王祎男告诉记者,除了设计迭代,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他们也有所突破。

  比如现场展示的电动平台HME历时5年打造,汇聚了中国一汽八大技术领域群和115项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总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可覆盖未来红旗新能源品牌的细分车型。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擅长突破核心应用型技术,但在一些无人区的探索,往往有所欠缺。

  但在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展区,这样的印象得到了改观,当ChatGPT把通用人工智能引入大模型时代,一支国家队却在撬动另一条技术路线的无限可能。

  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展台前,研究员刘航欣正向参观者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一台“眼里有活”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精准识别主人的肢体语言,先缓缓走向一个打开的柜门,将其轻轻合上,然后又走向茶几,将用完的纸巾重新替换。

  有别于Open AI的“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模式,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选择“小数据大任务”的路径——使用小数据来理解IQ测试中隐含的时空因果关系,并学习背后的数理逻辑推理等认知能力。研究员张驰透露,在多轮IQ测试数据中,该团队开发的“通慧模型”不仅超过了ChatGPT,甚至战胜了清北高校学子的“最强大脑”。

  在一些个性化应用领域,国家队的含“科”量也变得越来越高。

  来到中关村论坛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只见一台白色刺绣机在人们的围观下飞速翻转针脚,绿色的棉线正随着针脚上上下下,在白坯布上化为小猫咪灵动的双眼。

  它的核心在于“大豪A15电脑刺绣机电控”系统,无论体验者上传文字、照片还是涂鸦作品,它都能自动精准定位、识别色码、计算针法,实现高仿真还原。

  “它相当于一位具有几十年经验、熟悉十国语言的制版师。”一轻控股旗下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近2万台设备远销欧美,眼下他们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

  合作共享之浪

  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贺信中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身处中关村论坛,身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用微笑告诉我: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壁垒暂时消失了,科技正在链接更开放的世界。

  走走停停,记者转头看到了熟悉的“浙江面孔”,一只拥有大大眼睛和敏锐触角的蓝色蚂蚁。蚂蚁集团可信原生技术部首席架构师王旭正热情地向参观者介绍他们带来的九大硬核开源项目,包括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镇馆之宝”隐私计算框架“隐语”、原生分布式数据库的开拓者OceanBase数据库社区版等。

  “开源是科技界实现开放合作、加快技术成熟的关键途径。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调研和预测,每增加10%的开源软件贡献,能提高约0.5%的GDP规模。”王旭告诉记者,第一次受邀参加中关村论坛,他们希望系统性地对外展示集团的开源项目,让科技带来更多价值。

  记者不禁想起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开放合作、共享未来,这或许也正是包括蚂蚁集团在内的一批中国科技企业想要表达的态度。

  论坛之外,更大的科技创新生态正在加速构建。

  记者连线在杭州的银杏谷资本合伙人汪水华,他刚刚结束对一家新型材料企业的考察。汪水华最近关注材料和设备领域“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突破。专注科技早期投资20年,长期深耕高校和企业研发一线,银杏谷资本曾在世界足球机器人大赛发掘到了击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熊蓉教授,孵化投资迦智科技,在阿里天池大赛上发掘了梁哲教授,孵化投资优迈科思,但他们从未见过当下这般澎湃的创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国各地政府、企业、资本强势加码创新投入,杭州就在不久前提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目标。创新,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

  电话那头,汪水华仍然忍不住感叹:“中国科技投资的春天来了。”

  春天真的来了。论坛现场,记者还看到了被誉为高端医疗装备的明珠——上海交通大学徐凯教授团队历经20年磨砺打造的原创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术锐”,哪怕7厘米的伸展距离,它也能通过灵巧的蛇形手术臂顺利完成手术。这是坚韧不拔的中国企业在“卡脖子”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此前,美国“达芬奇”机器人凭借先发优势,垄断了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近20年。

  我们正身处中国科创的春天。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在中关村,冲一把科技的浪 2023-05-27 25786046 2 2023年05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