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登珠峰,挑战极限有风险
刘晓庆
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屹立于世界之巅,令人心向往之。近几年,随着商业登山的不断发展,攀登珠峰逐渐成为一项时髦运动。据旅行社官网显示,珠峰南坡登顶的基本套餐价格为人民币54万元。而截至5月中旬,今年尼泊尔当局共发放了478张攀登珠峰许可证,为过去70年之最。
还记得今年五一,“珠穆朗玛峰凌晨两点还在堵”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虽然拍摄者后续澄清凌晨登山是常规做法,但视频中崎岖险峻的雪山与排成长队的人群还是让人感慨“攀登珠峰是否不再遥不可及?”甚至有不少网友产生了“珠峰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的错觉。
“世界之巅”居然“交通拥堵”,这离不开“商业攀登”模式的催化。目前,攀登珠峰的路线主要在尼泊尔境内的南坡,只要攀登者能够负担得起不菲的费用,在探险公司或当地夏尔巴向导的协助下,即使业余“小白”也能定制登山服务。有人将之称为“氪金游戏”,54万元可享受攀登珠峰“一条龙服务”,如果花上约152万元,更能享受专职营养师、向导、摄影团队等多种服务的“尊享版套餐”,攀登珠峰俨然成了一条运作成熟的产业链。
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曾3次冲击珠峰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回答道:“因为山在那里。”自1953年人类首次登顶珠峰以来,勇攀“地球之巅”的壮举在70年间不断上演。无数科考队员、登山者无惧风雪、不懈攀登、一往无前,展现出人类超越极限的勇气和不畏艰险的毅力。
敬佩攀登者的勇气之余,也要看到,“热闹非凡”的珠峰攀登背后,一些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拥堵”是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每年4月、5月是珠峰天气最好的时候,也是登顶“窗口期”,拿到攀登许可证的400多人加上各自的向导,也就意味着上千人会在天气好的那几天集中攀登。受拥堵的影响,攀登者停留峰顶的时间变长,氧气消耗量加剧,体能也会在极端低温的情况下加速下降。2019年,珠峰就曾发生过约320人挤在“死亡区”排队登顶,最后多名攀登者丧生的悲剧。
即便拥堵不再,道路畅通,攀登珠峰这一行为本身也危险重重,绝非一些人认知中靠钱就能砸出来的“冒险游戏”。深不可测的昆布冰川、怒晴不定的雪山、极端严寒的低温、突如其来的气候灾害……任何或人为或突发的危险都可能夺走攀登者的生命。5月18日,52岁的中国贵州登山者陈学斌在登顶珠峰途中不幸遇难,据媒体报道,他在倒下前曾扔掉护目镜和氧气罐,有登山者认为其可能出现了失温致幻。
因此,对于那些还未做好准备的业余登山者而言,仍须保持十足的清醒。逐渐拔高的登顶人数,并不意味着攀登珠峰是人人都可尝试的挑战,更不是好奇心驱使下的“尝鲜”。登山者理应综合权衡自己的身体素质、应急技能、攀登经验等,毕竟在数千米的高空,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一句话,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更不要低估大自然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