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拓展“地瓜经济”触达世界新通道
浙江为何紧盯中东欧
本报记者 郑亚丽 王柯宇 段琼蕾
过去一周,中国有两个地方备受瞩目——陕西西安、浙江宁波。
前者迎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后者则是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博览会”)举办地——这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面向欧洲国家举办的首场国家级机制性展会。
浙江一直在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全球经济共舞。位于欧洲中东部的国家,无论经济体量还是市场规模,都不属于“大块头”,浙江为何会紧盯他们?
“专精特新”
牵手“小而美”
本届博览会,老朋友悉数赴约,新朋友闻讯而来。
展会上,记者看到了博览会的“三朝元老”——捷克欧若拉水晶,此次带着100多个品种前来参展。花瓶、杯子、茶具等看似满满“欧洲风”的水晶制品,背后也有中国设计师的手笔。
“原本我们比较佛系,捷克的厂家生产什么,我们就销售什么。”欧若拉水晶亚洲地区销售总经理徐学群告诉记者,在连续参加中东欧博览会后,公司积累了一批忠实消费者,他们也对产品的设计和功能提出了新需求。目前,欧若拉水晶已为中国市场而变——公司在布拉格和北京分设了合作设计工作室,开启定制化模式,更好地深耕中国市场。
不少中东欧熟面孔因中国的市场引力而来,也有来自国内的企业,想借此次展会契机,抢占中东欧市场。
在中东欧展的浙江馆,两台一人高的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吸引了记者注意。走近一看,是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展品,而这个展品或将是他们打开中东欧国家市场的“敲门砖”。
“刚结束的第133届广交会上,我们结交了波兰、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的客户,他们对焊接机器人非常感兴趣,目前正在接洽中。我们这次参加博览会,是想寻求更多的中东欧客户。”公司销售人员罗庆伟表示,一直以来,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不过现在他们意识到,中东欧国家这个全新市场潜力同样巨大——在一些制造业基础较弱的中东欧国家,他们公司的产品有技术和价格优势。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孕育出的市场机遇显而易见。正如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在开幕致辞中所说:“这场博览会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空气和水’。”
对于一直走在对外开放前列的浙江而言,中东欧国家已经成为黄金搭档。数据显示,浙江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总额,从2013年的71.02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216.33亿美元,增长205%。今年1月至4月,浙江对中东欧进出口5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6%,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数字狂飙背后,是浙江与中东欧国家的深度牵手。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张海波教授认为,这样的牵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双方在产业发展上有相似之处。
“中东欧国家有不少‘小而美’的企业,在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实力不俗。而浙江也有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在上述领域的经贸合作,双方更容易一拍即合。”张海波表示。
功夫也在展会外。早在2017年,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落地宁波。2021年,浙江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联动区创建。滨江、浦江、瓯海、新昌、青田、义乌这6个联动区在“一核多元”的大格局下与宁波示范区协同联动,功能不局限于“买买买”和“卖卖卖”,而是共同联动打造优势互补产业集群。比如新昌聚焦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领域推进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浙江捷昌、浙江闻道已经分别在匈牙利设立投资公司。
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致贺信中提到,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未来5年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这些数字正加速变为现实——本届博览会观展人数12.6万人次,中东欧商品采购订单105.3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在张海波看来,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第二个10年的起步之年,未来浙江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前景是一片星辰大海。
“浙江的数字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不少中东欧企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旺盛。未来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或将成为一个有力的新增长点。”张海波说。
中东欧国家选择向东看
这次重逢颇为不易,因为世界变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除了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世界政治以及国际格局也受到巨大影响。参会这几天,记者在博览会场内外,看到了大家面对变局的不同解法。
博览会上,写着“抖音·塞尔维亚酒馆”招牌的展厅人声鼎沸,几十、几百元不等的红酒、三五块钱一包的糖果麦片,被前来逛展的采购商和消费者抢购一空。这些来自塞尔维亚的好物,是义乌市鹤侨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冰引进的。作为传统贸易商,何冰主要经营酒水,但疫情期间,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让他们销售受挫。
2022年初,受抖音直播的启发,何冰把摆在柜子里的葡萄酒放在线上,为了迎合线上消费者的口味,还专门从塞尔维亚进口了零食、日用洗护等产品。没想到的是,产品卖爆了。“原本一年也就三四个集装箱的进口量,如今飙升到了10个集装箱!”何冰说。
宁波欧亚利进口有限公司负责人魏鲁,也看到了线上销售的“东风”。他告诉记者,疫情之后客户拿货变得谨慎起来,他们计划通过线上开拓新渠道,改变大家一提到葡萄酒就想到法国意大利的局面,让匈牙利物美价廉的葡萄酒被更多人熟知。
以变应变,是身处变局中人们的共同“法宝”。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馆二期在博览会期间开馆,记者从中也看到一些新变化。
不同于2021年开馆的常年馆以商品展示和交易为主,二期的主题展示区侧重于消费体验场景打造,比如咖啡主题馆、玫瑰主题馆、工艺品主题馆及体育主题馆等,而功能配套区则重点打造中东欧直播基地,积极探索跨境新零售新模式。
这些新模式和新花样,正春风化雨般融入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为中东欧国家的好物走进中国市场,开辟出一条更宽的通道。
不光是传统贸易,从本届博览会能感受到,服务贸易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存在感越发强烈。
5月18日,一个消息从博览会上传来——5月29日,宁波将开通首个直飞匈牙利的客运航线。以往去中东欧国家,转机是少不了的。直飞,意味着距离更近、交流的成本更低。
与此呼应的是,博览会上设置了一个让人心驰神往旅游专区:塞尔维亚的卡莱梅格丹城堡、保加利亚的贝罗格拉齐克要塞、捷克的布拉格老城广场……这是本届博览会首次设立的服务贸易专区,9家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机构和22家港口铁路等物流企业参展。
虽说是第一次参加博览会,位于塞尔维亚的旅行社巴尔干假期—中国区办公室副总经理麻鹏飞收获颇多,常年做境外游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今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文旅市场会更繁荣。
苗头已经初显,今年3月15日试点恢复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第二批)出境团队旅游后,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一个到塞尔维亚的旅游团业务,大家“到中东欧国家去”的意愿强烈。
“接下来会有更宽广的合作空间。”在麻鹏飞看来,随着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深入,文旅将成为一条强力纽带,激发双方在更多领域交流合作。
事实上,中东欧国家不光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各式美酒,一些国家的制造业也很强,只不过产业链不够完整。展会上,一家汽车相关行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一项领先技术就来自中东欧国家的研发公司。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的原材料普遍涨价,这家研发公司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以往欧盟是中东欧国家主要依赖的市场,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欧盟经济出现衰退,而中国拥有超大市场规模潜力,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张海波认为,此消彼长间,向东看已成为越来越多中东欧国家的强烈意愿和选择。
“一带一路”的重要承接带
在“一带一路”建设格局中,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独特,向西可辐射欧洲腹地,是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进欧洲的重要桥梁。以“地瓜经济”著称的浙江,早就在牵手中东欧国家这盘大棋上先行落子,并积极发挥先行优势。
“经贸上的双向奔赴,宁波舟山港是一条主动脉。”张海波表示,浙江的“地瓜”想要走出去,宁波舟山港有着天然的优势。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国家港口累计开通14条集装箱航线。2022年,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五港完成集装箱进出口箱量76.9万标箱,同比增长16.5%。
对于“走出去”的浙企来说,中东欧国家确实是一片沃土。位于杭州的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是万向集团旗下专业的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他们在捷克就有一家工厂。“从产业链角度看,把工厂设在中东欧国家,距离欧洲汽车主机厂和消费市场都更近一些。”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1992年在宁波成立的敏实集团,如今已是一家全球性公司,中东欧国家是他们投资的一个重点。2022年3月,敏实集团塞尔维亚洛兹尼察工厂开业典礼暨沙巴茨新工厂奠基仪式在当地举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武契奇出席开业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据了解,敏实集团洛兹尼察工厂占地28万平方米,主打产品为铝合金电池盒及配件,主要客户包括雷诺、大众、宝马和奔驰等,计划总投资3亿欧元,2025年前将为当地创造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
在敏实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作为全球百强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他们落户中东欧国家,不光能切实有效地拉动当地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还能近距离服务客户,有效利用欧洲各项资源,为集团在海外发展壮大进一步夯实基础。
“开放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生产要素的高效率配置、生产关系的有效连接。”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看来,浙企在中东欧国家布局,正是“地瓜经济”的体现。
他表示,“地瓜经济”的缘起是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之别、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平衡,基本逻辑是市场分工,形式是开放合作,重点是跨国(区)经济、优势经济、总部经济,让“地瓜”伸出去的藤蔓吸收更多阳光雨露,让根茎长得更壮实。
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浙企急需拓展更多海外市场,打造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欣喜的是,“地瓜经济”正以更多方式共建共享全球化“光合作用”的红利。博览会,正是其中一个平台,让浙江触达世界的新通道不断被打开。
今年“新春第一会”,浙江就提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紧盯中东欧国家,就是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实现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甚至欧洲国家之间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大框架下,双向投资成为了新引擎。与此同时,一向嗅觉灵敏的浙企,已经开始在中东欧国家寻求合适的并购标的。
“中东欧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细分领域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质人才,但在重重挑战下,已有部分企业遇到困境,对于想要‘走出去’、提升自身技术实力的浙企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张海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