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文旅浙江

嘉兴:青砖黛瓦忆嘉禾 以水为笔绘江南

  南湖革命纪念馆忆革命峥嵘岁月,马家浜遗址溯辉煌史前文明,月河老街上探江南文化,南北湖畔品山水清雅,盐官古城览潮涌东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馈赠嘉兴众多文明瑰宝,慷慨的自然赋予一片秀美风景,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

  如今,在嘉兴这块热土上,文旅融合不断从理念走向实践:南湖抢抓“两大主平台”创建新机遇,以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起势,擂响“整装再出发、开局即奔跑”的声声战鼓,提亮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时代新成色;嘉善聚焦文旅产业发展热点和短板,拓展创新“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创”等模式激活文旅融合新格局;海盐在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乡—体化、产业融合化,凝心聚力打造共同富裕文旅样板;海宁以外延融合为突破口,通过建设景区新型文化空间,延伸公共阅读、名人文化、诗路文化、非遗实践等文化服务内容至景区,突出“文化+旅游”融合理念,实现文化服务赋能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市域内旅游公共服务含金量,努力打造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先行先试省级示范……各地绽放文化璀璨、风华夺目的新精彩,助力嘉兴争当“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

南湖:红船起航地 融合正扬帆

罗益娥 王 筱

  南湖区,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而去,因与红船相伴而得名,既有现代艺术与古城风韵的完美融合,也有繁华都市与江南水乡的有机碰撞。

  文艺不限于剧场、不囿于围墙,日渐成为城市常见的文化现象。自从去年11月“星火赋美·乐享南湖”工程启动以来,南湖区来自各文化馆(站)、演艺协会、艺术培训机构等社会各界的文艺志愿者,已经在全区20余个点位开展演艺活动。星星之火般的文艺,遍布城市、融入乡村,点亮城市之美。

  如今,南湖区正在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恬然诗意。走在街头,经常能遇到文艺现场:在南湖市民广场上,一位大叔在树下拉二胡,将一曲越剧《葬花》配乐演绎得如泣如诉;走到凌公塘绿道,一位女士在练习美声,唱得荡气回肠……

  上周,首届南湖戏剧艺术节成功举办。14天,11部戏剧,20个非遗剧种,5个风格迥异的剧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名戏剧界专业人士,在南湖的各个戏剧空间相遇、碰撞、交织,让文化成为城市的闪亮底色。

  在一季度嘉兴市“文艺赋美工程”指标得分榜上,南湖区稳居第一,放眼全省也在前列。据南湖区文化和旅游局统计,今年1月至3月,全区举办文艺赋美活动188场,这份美好随着天气的向好继续升级,4月全区举办文艺赋美活动204场。

  文旅强区、文旅兴区、文旅旺区,项目带动是关键,融合发展是重点。

  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南湖区创新机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以各类艺术节、音乐节、光影夜游等文艺赋美活动聚人气,还结合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丰富业态激发城市“新活力”,推动传统观光旅游逐步向深层次、沉浸式文旅体验转化提升。

  文旅场景升级,公共服务优化,宜居宜游的南湖更加动人,对照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今年一季度,南湖区启动项目建设25个,完成资金投入12.58亿元。

  一批规模大、理念新、带动力强的文旅项目是推进重点。

  打造高品质嘉兴老城区的“慢享古城”项目实施面积2.5平方公里,子城遗址公园、高家洋房等景点项目继续完善,让人瞬间领略千年禾城的风韵,该项目已累计投资超14亿元。

  作为禾城的“门面担当”,南湖景区区域城市设计和景观提升工程成效卓著,项目面积约5.5平方公里,景区及附近区域绿化、亮化、滨水空间等公共设施,水环境改造、水生态修复以及旅游厕所、旅游小品、旅游城市家具品质提升等内容,目前已累计投资超11亿元。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拼”出好年景,围绕文旅重大项目建设投入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今年南湖区继续以产业项目投资赋能高质量发展,聚焦打造“长三角城市旅游目的地”目标,持续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嘉兴市红色旅游培训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让南湖区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嘉善:活化非遗 让“诗与远方”双向奔赴

周 宁 张晓萍

  嘉善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为吴越两国接壤之地,吴越文化在此交融,创造了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为让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嘉善用一串串数字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注脚:建成乡村非遗馆10个,拥有非遗旅游景区9个、非遗展示体验点19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6个、非遗工坊8家、非遗骨干企业6家,认定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3条……

  2020年9月以来,嘉善以“打造精致水乡,传承江南水乡文化”为目标,积极推进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的新路。

  去年7月,作为嘉善江南水乡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位于大云镇缪家村十里水乡游客服务中心的嘉善非遗数字体验馆正式开馆。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仅能直观了解极具嘉善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还可以借助数字、影音、体感等手段,以动静结合、视听融合的沉浸方式,感受非遗的魅力及其与当代生活的交织交融。

  除嘉善非遗数字体验馆外,缪家村还建设了丁海龙非遗传承馆、“云扣·花间”盘扣工坊、乡村非遗学堂等一批非遗展示传承阵地,大力培育非遗手艺村,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嘉善立足“非遗+”模式,不断凸显江南水乡文化特征,精心探索培育非遗特色产业群,以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实现非遗有效传承、传播和转化利用,让非遗传承彰显融合之美。

  围绕非遗融入乡村,嘉善重点打造甜蜜花海非遗游线、水墨西塘非遗游线、桃源渔歌非遗游线,吸引众多游客争相打卡,非遗旅游线路也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线路之一。

  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遗不仅是嘉善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凝聚共识、连接情感的重要精神纽带。通过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嘉善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

  配合非遗民俗旅游的发展,嘉善县还大力落实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持续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接下来,嘉善将沿着“保护优先、特色发展、文旅融合、提升福祉”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做好“存量”,全速推进文旅重大项目投资,扎实做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重点推进西塘古镇千年复兴工程,打造“汉服之都”;抓好“增量”方面,以大云国旅创建为契机,全力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中继节点型旅游度假目的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平湖:“微改精提” 文旅体融合深一度

金跃华 杨 旸 郑 宏

  今年以来,平湖市第一时间按下文旅体深度融合“快进键”,搭好新舞台,融出新路子,持续增强全域旅游核心竞争力。一季度重大文旅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为67.01%,排名嘉兴第一;五一期间,乡村游人数达到1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3.78万元,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一边感受江南文化古韵,一边品尝各种平湖美食,在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感受静谧的休闲时光,已成为平湖市民的向往。

  应和市民的期待,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已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9亿元,是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之一,也是浙江省“双百”项目。按2023年计划投资2.2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率66.7%。

  小桥流水人家,沿岸生息的名居,作为平湖老城区的缩影,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是平湖的核心地标与城市名片。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拟建设氏族文化、非遗文化场馆、酒吧、共享书屋、文创商店和民宿,打造综合性的休闲旅游街区,让古街焕发新活力。

  坚持项目为先,不断刷新百姓幸福指数。今年,平湖市系统谋划、专班负责,大抓项目建设,年度文旅项目计划投资34.98亿元,目前在建项目31个,完成投资15.86亿元,完成率45.3%。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入库项目77个,计划投资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亿元,完成投资2.78亿元,完成率接近100%。比如推进明月山塘景区旧房改造、俞家浜景区灯光亮化工程、钟溪樱花里动漫展示馆提升工程等“微改造、精提升”项目。

  搭好文旅体舞台,好戏接连推出。

  “五一”期间,赛艇小镇、棒球小镇、当湖十局、乡村博物馆等深受群众好评。

  5月20日平湖将举办首届野米饭节,招募令一经发布,顷刻间名额全部报满。届时当湖街道金家村将迎来五月的另一波接待高峰。

  “一地一特色”,今年,平湖开展旅游品牌营销策划,在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探索走出一条平湖“旅游+”发展新模式,形成丰富的经营形式,为村民开拓出一条广阔的致富路。

  同时,平湖充分发挥景区发展监测指数嘉兴第一的优势,继续推进文化标识塑造、全域旅游提速、重大项目挺进、市场消费倍增、服务提质增效五大行动,为文旅体深度融合提供沃土。

  文化、旅游、体育,1+1+1>3,要融合,更要不断求新求变。接下来,平湖将围绕九龙山、万亩稻海、游购小镇等积极开展项目招引;专班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大剧院)、科创图书馆、名创优品潮玩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利用好杭州亚运会、嘉兴十运会、嘉兴人才日精英赛艇邀请赛等契机,做好线上线下引流,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海盐: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之魂

章 敏 吴凤莉

  “这里让我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我们的乡村画展也能办得这么好,感受到了人文底蕴,整个活动也很丰富。”

  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与人潮滚滚奔赴山海的外向型旅游方式不同,下沉式的乡村旅游,其火爆程度也不遑多让。

  “五一”假期,六里村朱家门举办了村田花花游园会活动,为期3天,包括音乐会、美食节、画展、花田等10余项活动。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朱家门,体验艺术村落风采。

  依托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海盐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努力将朱家门打造成人文隐逸桃源、古堰文化名村、文创艺术高地。目前,已有一批文化名人及文化文创工作室陆续入驻,朱家门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朱家门逐渐成为以“名人隐居、文化休闲、乡村和谐”为主题的文化聚落。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海盐文脉绵延流长,每个乡村都有不同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17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刹金粟寺、600多年历史的“浙江第一阁”千佛阁、明清修筑的“海上长城”鱼鳞海塘、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海盐滚灯……这些“有形或无形”的人文历史,是海盐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海盐扎实推进景区村庄创建,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基础,鼓励各创建村有效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和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和发展文旅综合性项目,加快“休闲+旅游”新业态融合,促进乡村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今年,海盐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专班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部署要求,以重大文旅产业项目为牵引,健全文旅产业体系,打响文旅消费品牌,提升人文营商环境,推进现代社区建设。以海盐滨海国际度假区、开元森泊南北湖旅游度假项目两个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中心、竞技体育馆和天仙湖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在一季度全省“十项重大工程”县级星级评定中,海盐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获得全县唯一五星。

  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海盐县巡察机构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深化运用重大巡视问题清单管控机制,对主动发现上报的文物保护问题常态化跟踪问效,压紧压实有关部门整改责任。同时加强与海盐县文保部门的协调配合,将监督“探头”延伸到全县38处文物修缮保护一线,聚焦千年古县文物保护领域的责任落实、资金使用、制度执行等5个方面16项内容,开展全过程、跟进式监督,为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经过多年积累和孕育,海盐厚积薄发、积厚成势,正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展现蝶变跃升的勃勃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迎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南向拓展带、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等多重历史机遇,特别是随着“两条铁路”“两条快速路”加快建设,县域未来的发展格局将得到重塑。


浙江日报 文旅浙江 00018 嘉兴:青砖黛瓦忆嘉禾 以水为笔绘江南 2023-05-19 浙江日报2023-05-1900007;浙江日报2023-05-1900010;浙江日报2023-05-1900013;浙江日报2023-05-1900016;浙江日报2023-05-1900019 2 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