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围观小冲突 涵养大文明

  最近,几桩公民个体之间的小冲突,引起了网络围观。事情不大,但成为全民热议,就有了事件之外的价值。

  一位女子,在四川乘坐高铁时,因为制止后排3个孩子的吵闹、撞击椅背行为,而受到对方家长辱骂和掌掴。该女子予以语言和肢体回击。结果,警方认定双方构成“互殴”,该女子被罚200元,对方家长被罚500元。看似对方家长受罚更重,但一开始许多网民并不认同,认为挑起冲突的是对方,警方不应鼓励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有一些法律专家支持这一说法。5月10日夜间,警方进一步公布详尽到秒的细节。在获知更多细节之后,公众对警方的处置有了更多理解,认为被掌掴女子自身在激化冲突方面也有责任。

  另一起冲突,与停车位有关。长沙一名女子停车位被他人“霸停”数月,一气之下,女子“焊死”停车位。做法看似过激,但同样得到许多网友支持,认为在无法有效维权之时,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还有一起高空抛狗事件。一对情侣在家中吵架,男方一气之下将宠物狗从8楼抛下。目前,警方已经以涉嫌高空抛物罪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些事件很小,小到前后排两个座位间的争吵,但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公民个体生活空间紧密相关,容易引起共鸣。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经历,却未必有更好的处理。二是与公共文明紧密相关,关乎个体道德和法律素养。文明,说起来大,可落脚点不就在这些小事上吗?三是是非对错存在模糊性、争议性、转换性。像车位被霸占,不少人有相似经历。假如遇到一些人,他就是耍无赖,你怎么办?虽然法律对权利的界定很清楚,但直接面对时个体仍感为难,甚至从被侵权走向侵权。

  因为上述三个特点,当这些“小冲突”被摆上舆论场解剖后,其价值就不止于群众“吃瓜”,而是为每个人处理类似冲突提供了行为参照——既不让自己委屈,也不过度维权。特别是“高铁掌掴”事件,被讨论了好几波,细节被掰得特别碎。而随着信息公开的扩大,道理也越说越透。当你被他人攻击时,是不是真的一还手就成互殴,怎样算正当防卫,怎样算防卫过当?在透彻的公共讨论之后,相信更多人心中有了明确判断,廓清了许多误区。

  这样的围观和讨论,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强化道德和法律共识,使“高空抛物罪”这样的法律成为常识,避免更多的法盲制造灾难。同时,对那些试图耍无赖者形成震慑,使他们不得不收敛不端言行,以免成为下一次全民围观对象。

  当然,这样的讨论也值得立法和监管者跟进。比如,公民对车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维护,还需更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对城市高空抛物行为,还需有更严密及时的监管和防范,等等。

  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公共舆论场需要这样的“碰撞”和“案例教学”。富裕起来的中国,个体活动半径越来越大,个体行为的公共性不断增强。但是,平心而论,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的理念、谦抑自警的精神、包容他人的涵养,一部分人还有所欠缺。特别是,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勃的中国,正在加速消费、旅游、交通等活动的一体化。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共处一室的几率大大提升,这就更需要社会厘清规则。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案例教学”,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构建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中国。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围观小冲突 涵养大文明 2023-05-12 25729766 2 2023年05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