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看到满天的繁星
——开化的暗夜公园为什么让我们心生震撼
本报记者 钱祎 钱关键 通讯员 吴莉莉
不久前,深圳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西涌社区挂牌中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山体对城市光污染起到了很好的遮挡效果,加上拥有深圳最长的沙滩以及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0%,有人说“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萤火虫都越来越多”。
对浙江人来说,在衢州开化,就有一个暗夜公园,站上山顶,用手机就能拍下璀璨的星河。美景也引发网友热议:现在看星星已经这么难了吗?黑夜也需要我们保护?
暗夜星空亟须保护
抬头看看,你有多久没见到布满星星的夜空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杉矶发生6.7级地震,城市电力系统瘫痪,夜里漆黑一片。逃出建筑物的人们发现,空中有巨大的“银色光晕”,有人惊呼:“天哪!那是什么?”其实,那是银河。
有人说,多久没见过星空,才会对这一再寻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如此陌生?
的确,在历史上,星空很常见。旅途中的杜甫深夜抒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多情的李商隐对夜咏叹,“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在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我们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境。
试想一下,如果城市上空再也看不到辽阔的星河,我们的下一代再难和这些美丽的诗句共鸣,那该多遗憾。
暗夜和星空需要保护,可能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当人类发明电灯,把城乡的夜晚照耀得如同白昼时,我们为科技带来的便利而欣喜,殊不知,星空也在逐渐消失。如今的城市高楼大厦早已远不止“百尺”,却难再见“手可摘星辰”的美景。
元凶是光污染。上世纪30年代,国际天文界提出光污染的概念。科学研究表明,光污染侵害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会对生物的生命周期产生不良影响,使人类患癌率上升,同时影响天文观测。
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光污染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地球上8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的天空下,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看不到夜空中明亮的银河。
早在200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等机构在首届世界“星光大会”上,就指出了暗夜星空保护的意义——
它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和遗产,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全球需重视应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使各类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夜间环境得以维系,使人类世世代代能够观测和享受星空的魅力。
星空也是绿水青山
“春夏之交,夜幕四合的夜晚,这里成了一片神秘的‘暗黑世界’,抬头望远,我看到了一片久违的、美到令人窒息的星空。低头细听,我发现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动物、昆虫在树林里、草丛中叫着,我能想象它们在黑夜中快乐奔走飞翔的样子。”
这是最近杭州网友“小牛”到开化的暗夜公园游玩后,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一段话。
“小牛”去的地方位于钱江源头,是开化县长虹乡真子坑村高田坑自然村。这里有堪比青藏高原的通透天空和观星条件,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设立的暗夜星空保护地。
走进这个偏远山村,密林中一个观星台十分显眼。长虹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波特尔暗空分类法,这里的天空亮度为2级(灰区)到3级(蓝区)之间,地平线和天顶方向几乎无光污染,被誉为“华东最佳观星地”。
四下里,一片漆黑,但是稍稍抬头远眺,就是另一个世界。澄碧夜空中,一冲眼看到的,先是几颗星星。随着夜深,星星显得愈发明亮,似乎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深邃的蓝色里,有一大片泛白的微光。一开始,我们以为那是云,直到身边的人告诉我们:“那,就是银河!”
满足群众对自然星空向往的同时,开化等地也将对暗夜星空的保护,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之一。
真子坑村党支部书记江国兴说,在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原真性的基础上,近几年村里建设了暗夜公园和星空文化主题馆,配套天文馆、观星露营基地等,打造游览观星、研学旅游、文化艺术等多业态融合的乡村生活“星”空间,形成“天上地下、山上山下”立体化发展格局。
古老村落的特色“星空IP”,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
资源“变现”后,流量来了,消费也拉动了。眼下,村里正建设“星宿高田”项目,改建44栋农房打造民宿集群,并融入更多和星星相关的理念,如星星路灯、星空书屋、星悦茶享、星空宿集等,通过文旅产业进一步带动村庄发展和村民增收。
除了开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还在西藏阿里、西藏那曲、江西横峰葛源、江苏盐城大丰、山西太行洪谷、陕西照金、青海冷湖设立了暗夜星空保护地。
保护星空,城市也在行动。2019年9月,成都发布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提出,城市景观照明将采取亮灯分时控制等6大节能措施,重点针对住宅区及周边进行专门研究,减少光污染。其中针对亮灯分时控制,分为节假日、平时、深夜三种模式;2021年8月31日,深圳实施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提出打造深圳市暗夜保护示范区……
星空如何科学保护
“不要让看星星成为我们下一代人的童话故事。”杭州市天文学会秘书长叶君说,经济社会发展与暗夜保护并不冲突,暗夜也是稀缺资源。保护暗夜星空,不只是为了欣赏太空之美,更是为了人类长远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暗夜星空如何科学保护?
现在世界上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是建立保护区。2014年10月,国际暗夜协会发布《暗夜保护区项目指南》,指出保护区是一处拥有特别或杰出星空和夜间自然环境的大面积公共或私人地域,700平方千米以上,受到专门保护,用于科学、自然、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分享。
今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将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向外50公里内的区域,确定为暗夜保护核心区;将核心区边界向外50公里的区域,确定为缓冲区,并严格规定核心区内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要低于水平线向下30度,缓冲区内则控制在水平线以下。
另一种方式是设立科普馆,积极宣传和普及暗夜星空保护的重要性,并大力保护生物夜间栖息地。此外,暗夜保护方式还包括建设暗夜公园和暗夜社区。
2016年6月,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获批,开化县长虹乡被一体划入试点区。这里着力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暗夜公园科普观星基地,建设科普馆,重点抓清洁工程,实施河道整治、截污控源、治水造景等工程,为暗夜打下生态环境基础。
英国作家罗素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在某个时刻仰望星辰,思考最大的问题。”希望我们在黑夜中的每一次抬头,都能看见点点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