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地瓜经济”的进化和实践启示

  以“地瓜经济”来概括浙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战略,不仅体现了“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立意,而且蕴含着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智慧。“地瓜经济”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根”和“藤蔓”、企业与网络、本土经济基础与对外发展、走出去与请进来、资本输出与反哺本国本地经济发展升级乃至经济的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链接等一系列关系。

  “地瓜经济”的鲜明特色

  以企业为本。地瓜的“瓜”,就是企业,也指企业的产品、技术、人才和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产的价值。地瓜的“藤蔓”,是指企业向外部伸展出的联系和链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向外部采购各种生产要素,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也会发生生产过程的分离,衍生出许多分企业。因此,我们讲“地瓜经济”,实质就是讲以企业发展为本、以企业为核心发展健全企业的一切内外关系。这些企业内外关系不可能只限于本地空间范围,会呈现出类似于地瓜藤蔓向邻家园子延伸的状态,称呼这样的经济发展生态为“地瓜经济”是非常贴切的。

  以网络为基。“地瓜经济”是一种网络经济。网络的基点是“瓜”,也就是企业;网络的线是“藤蔓”,也就是企业的内外联系。瓜与藤蔓之间,存在“瓜连藤”“藤结新瓜”“新瓜又连新藤”“新藤又结新瓜”的发展趋势。比如,企业在外地“站住脚”后,相当于结成一个新地瓜。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园区,就是把“新地瓜”做大,这又必定会蔓延出新的经济关系,蔓延出新的藤蔓。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以浙江为根并整合全球资源的大网络。

  从市场中来。地瓜藤蔓的延伸不是政府主导的,而是市场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地瓜藤蔓所形成的空间范围,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总量。地瓜藤蔓能否在省外、国外落地,取决于当地政府的管辖和调节,也离不开浙商自身的打拼。因此,浙商在外发展,要遵从投资地的文化、法律,也要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为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作贡献。浙商在外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充满风险、挫折的过程,是一个“磨蹭”的过程。不可能期望“地瓜”的藤蔓伸展出去,就能很快抱一个“大地瓜”回来。

  浙江“地瓜经济”的进化

  近50年来,浙江的“地瓜经济”经历过四次“进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时期,浙江乡镇企业派出成千上万的“采购员”,到省外找原材料,找国企淘汰的旧机器,找产品市场,可谓“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乡镇企业为“小地瓜”、链接全国市场的初级“地瓜经济”在浙江形成规模。那时的“地瓜经济”带有依托大城市经济的特征:即为大城市制造业做零配件,或者承接国有制造业更新升级后所转移出来的产业,如绍兴的轻纺工业、永康的小五金产业等。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前10年,到省外、国外开办企业,在藤蔓延伸处又结新瓜。截至2013年,浙商企业的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109.8亿美元,在全国省级排名里位居第六。浙江也逐渐增加“外省投资者”来浙投资的占比,省外投资占浙江投资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6%上升到近年的27%左右。目前,在浙江的省外投资者最多的省份前五位依次是安徽、江西、河南、江苏与湖北。这说明,地瓜藤蔓的延伸高度依赖于文化与历史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2012年之后的10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影响,在曲折中升级。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方面,浙商企业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983.9亿美元,2018-2020年,这个存量有所下降,但是在2021年回升至823亿美元。总的看来,在2012-2021年,浙商对外投资的存量增长了7倍。这一阶段的“地瓜经济”具有一些重要特点:第一,“地瓜”做大了。与2010年前相比,浙商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不到6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代的近千亿美元。第二,布局更自觉。过去,浙商企业走出浙江时,往往是遵从“bottom-up”(自下而上)的模式,即企业到省外、国外发展,遇到什么机会就抓住什么机会。而现在,企业向外发展开始有“top-down”(自上而下)模式了,即企业选择什么产业、在什么地区投资,也要同时考虑公司的发展使命和战略定位。第三,产业结构有提升。靠近世界技术与产业价值链高端前沿,重视在东南亚、中美洲的布局。因为东南亚地区在社会网络上与浙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美洲目前欢迎我们去投资,有利于我们接近和进入北美发达市场。截至2020年,浙江省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11066家,覆盖全球148个国家与地区。

  2022年以来,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地瓜经济”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一是主动接近发达国家市场,大力开辟和建设墨西哥工业园区。墨西哥是《美墨加协定》签约国,进入墨西哥的浙商可以享受出口美国、加拿大的低关税甚至零关税,这就规避了美国对我们的贸易壁垒。二是强调藤蔓“反哺”根茎,强调在“走出去”的同时,做好“头部项目”和“总部经济”。三是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可能出现多个省份和地区同时发展“地瓜经济”的场景,浙江要与兄弟省份多多合作,把中国的“大地瓜经济”做好。

  “地瓜经济”与产业升级

  发展“地瓜经济”要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即便是去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也有利于“地瓜经济”做大做优。浙商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能利用到更廉价的生产要素,也缩短了与终端市场的距离,这就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提高效率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这个道理,经济学家弗农(R.Vemon)早就指出过。他说,当企业的生产处于标准化阶段、价格竞争激烈时,就应当把生产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

  第二,如果遇到机会接受世界产业链里一个环节的加工制作招标,就有可能通过“干中学”的方式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最先进的技术是会通过产业链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外溢的。只要在国际产业链里打入一个环节,把该环节所蕴含的技术消化透了,就可以向两头发展。一头是“往上”发展,进一步学习支撑现存生产环节技术的基础技术,一步步向更上游的技术靠拢;另一头是向最终市场端前沿进展。按照技术创新的产业经济学最新理论,创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跟随世界技术前沿,二是汇集含有高技术前沿人力资本的人才,三是建立大学、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的创新机构。如果能够收购一家制造前沿产品的企业,在以上三条里就至少占了两条,是有条件提升我们的创新水平的。

  第三,浙江目前强调以藤蔓“反哺”根茎,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创新过程。要让藤蔓“反哺”根茎,首先得把藤蔓做得茂密,要利用浙江的基础设施把在外浙商所需的资金、物流和人力资本及时送到位。浙江在基础设施上具有数字经济网络和人工智能产业优势,以及以宁波舟山港、“义新欧”中欧班列为代表的物流枢纽优势。我们应该努力利用这些一流的基础设施来支持浙商在全世界的发展,这样才能为省内企业提供更多的订单,为省内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把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带回来。我们目前强调头部项目和总部经济,这个思路非常正确。头部项目是指一条产业链上价值最大的那几个项目,是产业链里的核心价值所在,一般与研发密切相关。总部经济的“总部”则是指跨国公司的指挥决策中心所在地。总部经济往往会集中几个头部项目,但总部经济不等于头部项目。

  今年以来,浙江各地以相当力度推进总部经济和新工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这里需要注意几点:一是我们与美国在创新模式上有差异,美国是以“闭路式”研发先导推出新型产品的,即产业新形态先是在国家支持的实验室里设计、试验,然后再让私人部门去推销。而德国、日本和中国在产业产品创新领域则比较重视“制造先导”的创新模式,比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质量革命”、德国工业4.0模式都是主张从解决制造实践里的技术问题出发进行研发。工业研发与基本理论研发还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就“地瓜经济”里的升级问题展开攻关。二是工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不同于基础理论创新,那些认为工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只需要交给企业家去做的想法就显得太简单了些。政府人员要组织、要关注,也要引导。三是工业创新基本上属于应用创新,创新机构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创新机构的建立与运行也需要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深度参与。政府要承担半个企业家的功能,组织科技攻关。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地瓜经济”的进化和实践启示 2023-05-08 25704153 2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