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枢纽城,金华如何作为
去年底,一个新词走进金华人的视野——国际枢纽城。
2022年12月26日,金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作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的战略部署。
作为浙江重点打造的四大都市区之一,现代都市区建设已为人熟知,成为共识。但是,“国际枢纽城”这个新词,在令人振奋、引人期待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惑和思考:金华,凭什么打造国际枢纽城?
一场场脑力激荡、一次次学习对标、一个个项目落地,这个春天,记者一直在观察。在山花烂漫的4月金华,我们发现,发问质疑的声音少了,躬身入局的身影多了,“国际枢纽城”这个新词,正在转化成一张张可感可知的施工图。
一
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到“浙江之心、两浙要冲”,自古以来,浙中金华一直有作为枢纽的地理优势。
打开世界地图——向西,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义新欧班列;向东,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向北,货物经铁路到蒙古和俄罗斯;向南,走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经印度到非洲,形成“东联西进北上南出”开放格局。枢纽地位,天然成就。
因此,多年前有人就提出,“金华是世界‘新十字路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近十年间,金华作为内陆开放城市的优势,在不断强化中越发明显。数据显示,2022年,义新欧班列向西依陆出境,开行2269列,位居全国前三,辐射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义甬舟向东依港出海,海铁联运标箱量增长26.5%。
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金华“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当然,对标纽约、东京、香港、深圳等知名枢纽城,差距显而易见。
2011年,金义都市区被确立为浙江第四大都市区。然而,这些年来,金华经济总量处于“浙中”水平,浙江“第四极”还需持续发力。尤其是金华市区,经济首位度仅18%左右,是浙江唯一一个市区经济首位度低于20%的地市。
曾几何时,金华依托沪昆主通道的区位优势,承担了周边22个县(市、区)的中转换乘功能。如今,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各地都以“县县通高铁”为目标,金华的交通枢纽优势正在被缩减。
而且,金华经济发展仍对土地空间、传统资源要素有较大依赖性,质量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现有存量工业用地规模与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亩均税收的正向匹配度还不高。
这样的背景下,打造国际枢纽城,金华如何作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二
破题,从“八大行动”开始。
金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将实施国际陆港引领、产业基础再造、科教人才强市、金义主轴牵引、新时代人文高地建设、美丽金华建设、共富共享品质生活、基层治理体系创新等“八大行动”。
“八大行动”中,港、产、城是核心关键词。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而“城”则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在产城融合的基础上,发挥陆港的作用,实现港、产、城三者融合,将是一条有别于其他都市区的新型发展之路。
尤其是“港”,金华将“聚集陆港枢纽引领”作为打造内陆开放样板、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关键一招,大动作不少:
已经建设长三角国际大宗物资集散、交易(交割)中心;金义国际机场建设在加快推进;推进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制度创新,争取全国新型易货贸易试点;深化实施开放经济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开展铁路提(运)单物权化改革,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
最近,金华又酝酿把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成为“国际陆港枢纽自贸区”。
解题的思路,还在不断拓宽。“敢同最好的比、跟最强的赛、与最优的拼,找准参照系、拉高目标值、倒排时间表。”金华市委主要负责人说。2月下旬,金华组织考察团赴捷克、德国,其中一站是杜伊斯堡。这座城有“欧洲的十字路口”之称,是全球最大的内河港,也是欧洲重要的物流枢纽。
同样地处内陆,同样背靠全球大港。杜伊斯堡距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水上距离约230公里;金华华东国际联运港距全球最大港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车行距离约270公里。
但杜伊斯堡拥有覆盖整个欧盟的铁路线,有的点对点线路每天有三四班固定班列;拥有众多水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系统的场站;还早已建设铁路货运编组站,为物流工业园区提供完善的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储建筑、通讯设备和网络等。这些正是金华打造国际枢纽城、对标先进的短板所在。
三
补短板的工作,已经开始。
去年11月29日,当地史上地方投资最大的单体铁路项目——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在杨梅塘铁路货运中心、金义站前广场和金义三四线引入义乌站3个点位同步举行开工仪式。
这个总投资257亿元的项目,既可以提升铁路客运能力,分担沪昆高铁近30%的车流,提升金建铁路客运能力5.5倍,又可以提升货运动力,拥有杨梅塘货运中心和金华南货场两个铁路货运场站后,设计总年发运能力达2000万吨,可以比肩西安国际陆港,达到国内一流陆港水平。另外,还将拥有日解编能力6500辆的雅畈编组站。这意味着比原有的金华东编组站解编能力提高54%,日均办理货车总辆数将达1.7万辆,大幅提升浙中铁路物流货运能级。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明确指出,金华的中心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态。港的建设与城的建设一样,都需要聚合力。当前,金华陆港也将重点呈现“群”的特质——“两核、三区、多平台”,即华东国际联运港、义乌国际陆港“两个核心”,兰溪、东阳、永康“三大片区”,还有金义空铁新城、义乌铁路口岸、义乌港、金义综保区等重大平台。
前些日子,强化这份聚合力的第一个大项目金义东轨道交通,已经实现全线贯通运营,连接起金华市区、义乌和东阳。其他强化金华市区和义乌双核驱动的项目,也在实施中。而分别位于金华市区和义乌的“两核”陆港,又是一份加持金义主轴拉动力的力量。
交通物流贸易之外,科技智能制造是金华打造国际枢纽城的另一大发力点。“与一般枢纽城相比,国际枢纽城的特色在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港产城融合发展。交通物流贸易与科技智能制造,作为国际枢纽城一体发展的两翼,可以通过贸、工联动的深化,促进港产城的融合。”对枢纽城有深入研究的金华市委党校教授章胜峰认为。
“八大行动”中的产业基础再造、科教人才强市行动,正是直面这个短板。作为浙江第四个科创走廊,在建设时间晚于其他“走廊”的背景下,浙中科创走廊正依托中大科创平台的浙中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标志性工程的打造奋起直追。
更多的智能制造创新元素,开始在金华集聚。4月19日至21日在金华举行的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上,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融合创新成为大会关键词。在这次会议上,数字化人才创新基地等184项国内外科技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其中国际项目达44项。
此外,金华还提出每年新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硕博士人才5000名以上,新增技术技能人才10万名以上、大学生10万名以上,到2027年力争全市人才竞争力指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发展空间的布局也要不断优化,尤其是制造业平台的整合提升。“聚焦高质量发展,五金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芯光电等提出了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金华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目标,今年,以两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级物流枢纽、中欧班列华东集结中心为重点的国际陆港枢纽启动建设;到2025年,万亿级金华国际陆港枢纽将基本建成;到2027年,高水平建成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金华国际陆港枢纽成为全国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