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多地网友称自己“二阳”,但记者从杭州多家医院了解到,最近来就诊的阳性患者并不多

无需恐慌,两类人群重点做好疫苗接种

  近日,新冠病毒XBB.1.16变异株传入本土,多地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新冠抗原阳性结果,称自己“二阳”了。

  新一波疫情又开始了吗?焦虑的声音不少。

  对此,记者从多家在杭医院了解到,最近来就诊的新冠阳性患者并不多,至于患者是否“二阳”很难从检测结果上进行判断,主要是患者结合自身病史,才发现自己又“阳”了。

  新型变异株在我国未形成传播优势

  “我们仍要做好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病毒还在持续变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系主任张作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大流行三年后,和疫情刚发生时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人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应对工具,包括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以及相应的对策。人群免疫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我们对此要有信心,无需过度恐慌,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自我防护。

  了解新型变异株是应战的第一步。

  XBB.1.16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重组毒株的一种,属于XBB家族,民间取名“大角星(Arcturus)”。它是目前全球正在流行的600多种变异株之一,也是137种XBB亚分支之一。

  XBB.1.16于2023年1月首次被发现,随后在印度、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流行。这一新型变异株比父代XBB.1更容易传播,且免疫逃逸能力与XBB.1.5相当。

  这一新型变异株在我国传播情况如何?4月2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显示,我国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目前我国主要流行株仍为BA.5.2及其亚分支和BF.7及其亚分支。

  这两大类人群是接种疫苗重点对象

  “二次感染的风险有多大,之前打疫苗、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保护我们多久?”这是许多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研究员尹遵栋给出解答:不论是接种疫苗还是人体感染康复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免疫抗体,对后续病毒的侵袭带来相应的保护。

  随着时间延长,高水平抗体会自然降低,面对新的突变株时,这种保护就很容易被逃逸。现在国内外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含病毒感染在内,有三次或以上的抗原刺激,会产生较好的保护效果。

  此外,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日前在“感染免疫高峰论坛”上表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另外,专家们认为,首次感染后,我们的身体会形成免疫记忆,在二次感染发生时,即使病毒发生变异,免疫系统也可以迅速识别病毒,无需调动全身的资源去对病毒“狂轰滥炸”,避免“免疫风暴”发生。就算是二次感染,症状也大概率会比首次感染轻。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那么,现阶段哪些人需要接种疫苗?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了《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现阶段我国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重点对象有两大类人群。一类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包括3至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另一类为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在此前疫情中已感染,但在感染前尚未完成基础免疫,建议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

  五一假期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遇上出行高峰,我们该注意哪些自我防护?专家对此给出建议。

  一是在密闭的公共场所,比如飞机、地铁、长途车等场所,戴好口罩。坚持勤洗手等卫生习惯。

  二是对于医护人员、特殊人群(教师等),还有未全程接种疫苗的人,尤其是在第一轮感染高峰中没有测出来被感染的,要做好疫苗接种。

  三是药品方面,临床研判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医院储备的药品能满足大家就医需要,建议个人不用囤积药品,有症状到医院开药即可。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无需恐慌,两类人群重点做好疫苗接种 2023-04-27 25674877 2 2023年04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