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

  当前,拼经济就是在拼营商环境。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升级版,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再创浙江发展环境新优势。

  从昔日的资源小省到今天的经济大省,浙江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一张金名片就是营商环境。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将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环境优势写入了“八八战略”。20年来,浙江沿着改革这条主线持续创新政务服务、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为各类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政务服务跑出加速度

  占地面积2300多亩、总投资325亿元,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从正式动工到投产,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刷新了行业纪录。

  “锂电行业技术更新非常快,时间就是生命。”浙江时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兆辉说。为了养好“金凤凰”,衢州市委、市政府与企业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和项目建设指挥部,定期性、清单式、闭环式解决问题。此外,还有专人为企业代办注册、用电、用地等各项手续。项目投产3个月,产值就超过了10亿元。

  作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衢州首创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机制,系统集成营商服务,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过去做‘减法’,让企业办事更快更方便;如今还要做‘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无感服务。”市营商办党组书记、主任洪寒月说。

  担当有为的政府是营商环境的建设主体。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尤其重视高效和务实。近年来,浙江连续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改革等,在涉企事项上不断打破部门壁垒、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借助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等数字化应用,浙江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等花落浙江……以政务服务“加速度”助力企业“抢先机”,已经成为浙江的标配。

  如今,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高质量发展任务的艰巨性,都对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全面升级,意味着政府要前移服务关口,既要“想企业之所想”,更要“想企业之所未想”,做到企业生命全周期“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体制机制赋能强信心

  系统完备的体制机制是营商环境的基石。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到温州、台州等地调研,提出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随后,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各地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展开探索。

  在小微市场主体占比高达96.13%的台州,围绕“金融”这一“卡脖子”要素,一系列输血活血造血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首创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聚焦抵质押物不足,创新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机制;打造“小法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小”特色金融模式,使“金融+”服务精准触达小微企业神经末梢。

  3年前,生产缝纫机配件的台州市海箐科技有限公司受到疫情冲击,又遇上当地缝纫机产业改造,必须购买新厂房、新设备。钱从哪里来?老板徐道华找上了地方法人银行台州银行,“工作人员来现场看了一下,3天后,50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

  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则需要加快与国内外制度规则接轨,推进从商品要素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全面升级。近年来,杭州对标世界银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市场主体关切,先后6轮推出了728项改革举措,尤其是围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形成了“1个总体方案+153个专项方案”的改革落实体系。

  系统性、集成性的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指数效应。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8年来,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了1000倍,企业数从2014年的不足2000家增长到2022年的55381家。

  法治建设保障创新力

  走进温岭(通用机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一排排服务窗口上方,清楚地标注着知识产权预审、维权、调解等功能。今年,这里将迎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验收。

  据温岭市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江卫介绍,通用机械产业是温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随着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和维权援助需求持续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温岭迅速构建起知识产权立体式保护体系,一体推进协同执法、行政裁决、纠纷调解、信用监管和合规整改,多项案例获评全省乃至全国典型,呵护了本土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谋划“八八战略”时,习近平同志就将法治建设视为发展“软环境”,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既要抓立法,又要抓执法、司法、普法和法律监督”。2006年4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

  17年来,良法善治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在立法层面,浙江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执法环节,开创了警方对企协同服务、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共享法庭”、法律顾问服务进网格等工作机制,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浙江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2022年,浙江的营商环境满意度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居全国首位,其中法治环境满意度在“五大环境”中位居榜首。

  在此次省委谋划推出的12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专项行动中,“涉营商环境法规制度‘立改废释’专项行动”赫然在列。面向未来,如何推出更多具有特色性、前瞻性的立法成果和执法经验,如何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已经成为浙江在新一轮营商环境竞争中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 2023-04-24 浙江日报2023-04-2400006 2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