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题

嵊泗:激活生态引擎 共筑蓝色梦想

  在钱塘江与长江入海口交汇处,洒落着由630个大小岛屿组成的群落,就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美玉上镶嵌着大小不等的宝石。这里就是嵊泗列岛,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岛礁棋布、沙滩亘长、海水清透,让它成为明信片、桌面屏保上的常客。

  可曾几何时,局部无序的开发与利用、入海污染物的排放,不仅破坏了这片海域的生态环境,亦对群岛及周边海域的生产生活安全、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修复,迫在眉睫。

  蓝海,渴望重生。

  陆海统筹治理

  多措并举推进

  许多游客去嵊泗游玩,都会选择从沈家湾客运码头乘坐客轮,大约50分钟后抵达泗礁山岛。这里是嵊泗最大的岛屿,既能登高望远,又能饱览一线海景;既有千帆竞渡的传统渔港,又有可供游人嬉水的沙滩。然而,这方巧夺天工的山海盛景,也一度面临沙滩带砂质流失严重、部分废弃工业岸线生态性差、海湾淤积严重的生态危机。

  2021年4月,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蓝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嵊泗争取到了其海洋修复类史上最大一笔中央财政拨款2.5亿元,用于启动和完成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是这笔宝贵的资金,使得受损岸线和海湾得到修复,海岸沿线现有的产业项目得到了全面梳理,推进和实现了泗礁岛等地的海水、海岸生态环境的转好,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保护修复及当地贻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其中,基湖沙滩是嵊泗本岛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它倚山傍海,呈弯月形微倾入海,曾经绵长的海滩沙质细腻。然而,当遭受长年累月的各种侵蚀后,沙滩泥化加乱石出露,好似一位曾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开始经历脱发、邋遢的烦恼。当地在这片长达2.2公里的沙滩上,为其补上20.16万平方米(近30个足球场面积)、超过20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80个奥运会游泳池)的高品质海砂,在修复受损沙滩的同时,对保护海岸免受波浪严重侵蚀也起到了明显的缓冲作用,并且显著提升了海滨浴场沙滩质量。

  由于沙滩附近聚集着几十家大小不等的酒店、民宿,它们正好成为这片岸线美丽蜕变的见证者。据附近一家连锁酒店的负责人回忆:“修复前的沙滩看上去脏兮兮的,部分区域都是乱石,光脚踩在上面还有点戳,很多游客即便到嵊泗旅游也都宁可往东部小岛跑。”历经两年的修复,如今这里铺上质量上乘的金黄色砂砾,“滩净水清岸绿的场景,已获点赞无数,今年夏天必将迎来好光景。”不少民宿经营主对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充满了期待。

  为修复岸线生态、改善入海水质,当地从人口最密集的传统工业区域入手,对位于海岸带的沿线污染企业实施整体搬迁,拆除和平整了凌乱的厂房和建筑,在此基础上建起生态护岸;在提高岸线防灾减灾能力的同时,实现从“工业岸线”向“生态、生活岸线”的转变。同时,岛上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及直排内湾的污水处理厂排海口等历经迁建、提升,解决了尾水直排入内湾水动力条件较弱而破坏水质的状况。

  嵊泗是旅游胜地,也是传统渔港。泗礁岛海湾清淤工程所涉及的海域正是当地最重要的海湾之一,也是嵊泗中心渔港的所在地。通过清理淤积严重的海湾,疏通潮沟,增加纳潮量,增强水体交换能力,并清理掉多年沉淀集聚的重金属污染物、渔业垃圾等,当地海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搬迁、治污、建堤、清淤、补沙,从陆地到海洋,从岸线到水质,一系列治理手段的统筹推进,保护和修复了受损海域、海岛及海岸带,大幅降低了入海污染,也让这片蓝湾逐渐恢复应有的颜值与活力。

  推广环保养殖

  产业向海而兴

  蓝色大海上,星星点点的浮球,是“海洋牧场”的标志性画面。千百年来,嵊泗这片碧波万顷、温暖澄澈的海域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嵊泗贻贝”,它不仅成为享誉中外的地理标志产品,更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金名片”。

  走进远近闻名的“贻贝之乡”枸杞乡,在干斜村观景平台临海远眺,海面上的贻贝浮球星星点点。这片面积约1.68万亩的贻贝养殖桁地,每年可孕育贻贝超13万吨,是嵊泗最大的贻贝养殖海域。

  以前,贻贝养殖大多采用的是泡沫浮球,其成分非常容易破碎,不仅被其他的鱼类贝类误食后难消化,分解入海后还易形成微塑料污染海水,导致养殖海域水体及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这些泡沫塑料在海风及海流的带动下,还会扩散至其他海域,形成的泡沫残渣被海浪冲刷后堆积在沙滩上,严重影响旅游环境。

  为保护海洋环境、控制海水微塑料,当地从2020年初起全面禁止在海水养殖活动中新增泡沫浮球,并于去年底全面完成新型环保养殖浮球的替代。按照嵊泗原有贻贝养殖白色泡沫浮球的使用规模,以每年10%自然淘汰比例计算,此举每年可直接减少210吨、17000立方米的废弃白色泡沫产生,对改善养殖海区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据枸杞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淘汰原有泡沫浮球的同时,当地与科研机构合作,针对养殖户的需求,试验、研发了多种形态各异的生态浮球供大家选择。新型浮球在兼顾美观、环保的同时,做到了不易碎、更耐用,节约大量人工整理费用,大幅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靠海吃海,不忘护海。为规范贻贝养殖,当地还制定了养殖规划,编制了养殖标准规范,开发了养殖设备,改变了原来清洗加工无序、粗犷的排放方式,有效改善贻贝清洗水对周边海域水质的影响,还蓝色海湾水质以清净;落实海滩保洁制度,对清洗加工区遗漏入海的贻贝壳进行集中收集和清理,保持海滩环境的洁净;启用高科技智慧养殖云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开展养殖海域图像智能识别分析的同时,还对养殖面积变化、养殖密度、浮球规范等进行监测预警,进一步助力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

  “贻贝湾海水更清澈,养殖户共同致富的信心更足,在历经转型期后,我们期待今年的丰收季。”该县金盟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友定表示。

  筑牢生态防线

  守护美丽海湾

  山海相依水连天。回首嵊泗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漫漫征途,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国家级蓝湾项目启动前,在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部署下,省财政资金支持2060.23万元,当地启动“2018-2020海岸线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共计完成9.81公里海岸线修复和1.7平方公里蓝色海湾整治,其中,清理了大洋山东侧岸段外侧滩涂大规模的互花米草,保护了当地滩涂的生物多样性,建立和完善起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在整治海岸带垃圾及废弃构筑物、改善岸线景观环境的同时,加固海岸防护设施,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植物,结合地形地貌整治修复实现受损岸线复绿,重新营造海岛和滩涂生物栖息环境;恢复潮间带植被,增加潮间带湿地生态功能,让海岸生态系统回归生生不息。

  通过多方努力,嵊泗今年成功申报省级蓝色海湾,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4000万元,并已着手谋划接下来一系列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不久的将来,这个位于“长江口—杭州湾”重点海洋生态区核心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愈发明显。

  以海为本,向海发展。嵊泗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以科技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助力海岛共富,一个生态优美、极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和美示范海岛正在东海边洗尽纤尘绽放芳华。

  数读蓝湾

  国家蓝湾项目:

  ◎ 总投资3.16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5亿元。海湾清淤面积184公顷,退养还海面积67公顷,沙滩修复长度2.2千米,海岸带整治修复长度11.41千米,保护修复串珠状沙滩带的沙滩8处。

  省级蓝湾项目:

  ◎ 总投资8088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4000万元,拟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15.34公顷,修复岸线3.62公里,修复滨海湿地13.76公顷,修复海岛3个。

  (本版图片由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题 00010 嵊泗:激活生态引擎 共筑蓝色梦想 2023-04-24 浙江日报2023-04-2400010;浙江日报2023-04-2400011;浙江日报2023-04-2400012;浙江日报2023-04-2400013;浙江日报2023-04-2400025 2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