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大禹治水”的精神被代代追随

禹迹漫漫 泽被桑梓

  绍兴城东南,会稽之山巅,矗立着一尊高达二十米、重达百吨的大禹青铜雕像。

  姒茂利从村里就能望见这尊雕像。“大禹是我们的老祖宗,从小就听他的治水故事。”他聊起大禹,像聊起一位熟悉的长辈,尊敬又自豪。

  每年,姒茂利最开心的事,就是谷雨时分的大禹祭典。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到这里,击鼓撞钟、恭读祭文、敬献祭舞……从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算起,这个典礼绵亘至今两千多年了。

  在这么长的历史刻度里,人们一直崇敬大禹、追寻大禹。是什么在激励他们,他们在追寻什么?走进大禹陵,或许你就能理解这悠悠千年的执着。

  一

  “姒”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正是大禹。

  按照谱系,姒茂利为传说中夏禹的第143世孙。体格魁梧的他还是绍兴禹陵社区的党委书记。他说,目前姒姓只有两千多人,大都居住在绍兴的禹陵村。

  4月的大禹陵,松竹交翠,鸟鸣阵阵。举目望去,山丘的一侧,历代碑刻云集。碑的主题大都是重修大禹陵和告祭大禹,保存的时间跨度千年、百年不等。

  禹庙、禹祠、石碑等古迹依旧可循,崭新的大禹纪念馆和研究院也拔地而起,串联起从古到今的历史文脉。

  进入形似巨鼎的大禹纪念馆,扑面就见一尊特殊的大禹像。这位大禹衣衫简朴,身背斗笠,赤脚着地,面带忧思。

  “这是劳动者大禹。”大禹陵活动策划部副主任张莎莎介绍,“传说大禹力大无比、像神一样,但我们更想从‘人’的角度去塑造和还原这段历史记忆。”

  今天,这种记忆的讲述和传播有了很多种方式。

  海内外学者在此开办禹文化、夏文化研讨会,全国各地学生来此研学。这里能同时接纳多达上千人的团队,你不妨在风景优美的研究院里住上几天,近距离感受大禹文脉。

  “大禹陵,与其说是景区,不如说一种记忆的载体。”大禹研究院院长张军这样形容,“这里融文、商、旅元素于一体,具备文博、食宿、研学等综合性功能,给大禹文脉注入了现代活力。”

  谷雨时节,更有各方嘉宾汇聚至会稽山麓,拾级而上,拜祭先祖。这场祭典,处处寻得见古老东方文明的掠影。

  极具特色的文化表演,延续了千年中华礼仪。祭品、祭器、祭乐、祭舞等礼制灿如星汉,每年的祭文里还记载着当年中华民族的大事记。“绿水青山”“八八战略”等均被写入祭文、镌刻立碑,记录了浙江发展的步步印记。

  2006年,公祭大禹陵典礼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次年,大禹陵祭禹祀典正式获批为“国祭”,绍兴成为全国祀禹中心。

  大禹一直活着,在这盛大的仪典和世代的守护里。

  二

  绍兴不只有大禹陵。

  夏履镇相传为大禹治水之地,安昌镇西扆村是大禹遗履处,大禹在委婉山上得了治水金简,大会万国于涂山而治水毕功在贯穿南北的剡溪……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地志中、饱经风霜的碑记石刻上,还有那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里,禹的形象渐次饱满,叙事不断丰富。始终不变的是他所承载的文化,还有人们从未停止的追寻。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周一农从事大禹文化研究多年,在他的理解里,文化是一个动词,有了“文”之后,关键是如何“化”。

  没事的时候,周一农总喜欢去绍兴那些古村走走,前两天还爬上了“绍兴天池”学寨水库。“当年大禹治水的地方,后人继续筑起堤坝、疏浚江河。”亲眼见到这些,周一农很是感慨。

  柯桥区的冢斜村,是另一个和大禹有着渊源的地方。这个古村因禹妃涂山氏墓葬于此得名,也是传说中大禹另一支后裔余氏的集聚村。

  站在村口远眺,就能看到河里高筑起的一方水坝。春日午后的阳光下,河水轻泛着粼粼波光。很难想象,历史上这里遭遇过多次洪涝侵袭,脚下的百亩农田都曾是一片汪洋。

  余茂法在当地是个传奇人物,他担任过县级水利局局长等职,退休后却回到老家当了5年村支书。

  余茂法蹲在堤岸边,用手比划,“你们看,这个长达三十公里的防洪大堤,以前就是我们村民搬石头垒起来的。”

  大坝的修筑历经了好几代人。现在,一座新型的综合性水坝在旧的坝体上建造完成——拦洪、灌溉、引水,更重要的是水源保护。

  “这可是我们绍兴人民的‘大水缸’。”余茂法说,小舜江的源流就在这里,冢斜村的水库区也成了整个绍兴的水源头。

  绍兴的许多村庄,仍然延续着大禹“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建造了许多造福民生的水利工程,文化之魂就在此汩汩流淌。

  三

  围绕大禹,形成了一个文化磁场。

  以大禹为主题的历史叙事形成了一个文化空间,在生产、转化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吸附着绍兴、浙江乃至全国、全球的文化质素。

  2017年,绍兴几位研究大禹文化的学者在日本旅行。当看到日本人编制的《日本禹迹分布图》所考证的133处禹迹点,他们大吃一惊。没想到大禹在日本有如此影响力,更没想到日本人如此认真,将禹迹一一标注出来。

  “其实早在宋代,中国人就开始绘制禹迹图,大禹是我们中国的治水英雄,禹迹遍布国内大江南北。”大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金伟国也在这一行人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一股紧迫感。

  第二年,绍兴就启动了《绍兴禹迹图》的相关工作,完成了我国第一张区域性成规模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紧接着,在201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前夕,收录浙江禹迹209处的《浙江禹迹图》发布。

  现在,《中国禹迹图》的编制也已启动。“目前我们完成了2000多个禹迹点的实地调查,进度过半。”金伟国说,他们“扑空”过好多次,但也收获过不少超出预期的惊喜。

  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丽水的深山里,26个禹迹点密密麻麻地呈现在地图上。“虽然看起来近在眼前,其实从一个点到另一个要绕好几个山头。”金伟国说起调查经历十分兴奋。

  2021年,64个禹迹标识牌落地绍兴,以数字化应用场景,对禹迹遗存进行转换。游客在数字场景中“穿越时空”,感受存在于稽山鉴水之中的大禹。

  禹迹图长卷绵延,未来的人们还会继续回溯和传承,步履不停。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禹迹漫漫 泽被桑梓 2023-04-22 25657062 2 2023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