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人物

编织高手胡春芳:

打毛衣打出的金牌

  胡春芳的家里有一股独特的花草香味。

  一走进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几束鲜花,这是她在法国获得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钩针编织项目冠军后,家人迎接她时准备的鲜花。

  再多看两眼,这个家里到处都有绿植的点缀:小株盆栽摆在桌上,大盆紫色蝴蝶兰生气勃勃。不难判断:她是一个生活在美里的人。

  眼前的胡春芳印证了这一猜测:墨绿色眼镜,一头棕色卷发,婀娜裙摆显得明媚活泼。拿钩针编织这个项目来说,比起技术,更像一门艺术。而胡春芳能够夺冠的特别之处也许就在这里:她的生活里充满美,无论是自然美还是人性美,都成为了她的灵感来源。

  胡春芳是70后,出生于杭州市萧山区靖江农村,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夺去了她的听力,造成言语功能障碍。她进入杭州市聋哑学校后,每天放学回家做作业时,奶奶总在一旁织毛衣。“真漂亮啊,我也要学!”

  16岁,胡春芳从学校毕业,真正接触到编织。第一双手套、第一件开衫……各种图案和样式从指尖律动中展现,她感受到了编织的乐趣。

  2008年,胡春芳参加了杭州市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初次参赛的她意外获得了钩针编织项目二等奖。“没想到打毛衣还能获奖。”从那天开始,她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明确的方向。

  “别看有这么多奖状,我妈妈在编织上也跌过跟头。”儿子方鹏飞回忆,在2017年举办的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中,胡春芳发挥失误,只拿到了第41名。回来以后,儿子明显感觉到原本在家族群聊里表达欲强烈的胡春芳异常低落,整个人“气鼓鼓”,“她是气自己没做好,觉得自己不该是这个水平。”

  看似柔弱的胡春芳,内心铆起了一股要强、不服输的劲。她停下手头生意,开始专攻钩针编织。家里的沙发成了她的“训练台”,常常是方鹏飞深夜下班回家,客厅灯光还亮着,低头练习的妈妈不知不觉倚在靠枕上睡着了。

  在胡春芳看来,编织作品,创意最重要。除了日复一日的练习,她还经常刷小红书、抖音等,从社交媒体上汲取灵感,学习编织新技术,不断加入奇思妙想。

  日积月累的创新理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钩针编织项目考验的是作品完成度和设计创意。

  对于胡春芳来说,完成度不在话下,比赛要求制作的手提包和袜子,她都提前了近半个小时完成。“芳姐速度”的背后,是一个月30多个包的训练量。编得太快太急,她的手指被针扎破,为此还换上了200多元一支的特制编织针。

  但如何体现创意?竞赛要求的文本上,只写了把两类物品“融合”起来。把袜子藏进包包里是一种融合方式,但胡春芳对这种只有形式的融合不够满意。

  “比赛前一晚她基本没睡,连夜把我爸爸叫起来,让他把之前的作品都发给她。”方鹏飞说。揣摩着作品,一抹灵感突然进入胡春芳脑海——把袜子卷起的形状改成鲜花,让包包成为花篮。一点小巧思,就让整个设计亮眼起来。

  凭借着完成度和设计创意的双重优势,长达5个半小时的编织后,胡春芳拿下了梦寐以求的国际金牌。获得世界冠军,全家人感到光荣,更令人高兴的是,胡春芳有了事业第二春。钩针编织也让胡春芳的生活更加丰富:她加入了织友群,在几百人的微信群里成为鼎鼎有名的“胡老师”,每天都有群友向她请教专业问题。

  与此同时,她还在省残联的工作室收了一位25岁的听障女孩做徒弟,希望这个女孩也能和自己一样,在编织中找到乐趣。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5 打毛衣打出的金牌 2023-04-21 浙江日报2023-04-2100007 2 2023年04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