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潮涌宁波

坚持笃信笃行 全面对标对表

镇海以实干拼搏推动先行示范

  开局之年,实干中汇聚开局之势。

  今年全国两会擘画出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蓝图。作为莫鼎革、王立平、张咏梅3位全国人大代表工作单位所在地,镇海将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拼经济、稳开局紧密结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重点推动创新深化、开放发展、改革攻坚、民营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社会治理、从严治党先行示范,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强科创

力争创新深化先行示范

  “要让更多企业、更多一线员工领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推动科技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到国际市场上搏击风雨。”

  —3月17日,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王立平在开展返甬后的首场全国两会精神宣讲时如是说。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镇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生态,近年来,镇海突出创新“第一动力”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科创镇海·人才金港”工程,持续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3月29日,甬江实验室B区一期项目一、二两个标段分别取得施工许可证,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甬江科创区核心区,镇海集聚了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五校一所多院”高能级科创平台。去年,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在镇海启动建设,位于镇海的石墨烯创新中心也获批全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镇海已累计引进科创平台12家,其中5家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获批数量居宁波全市第一。

  各类科创平台落地镇海,有力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耦合。目前,镇海已集聚海内外院士19名、联合申报入选鲲鹏人才项目8个、市级以上高端人才179名,以及各类创业创新人才逾万名。镇海160余个人才项目中,70%以上为新材料、集成电路、智能制造领域。

  以推动创新深化先行示范为目标,当前,镇海正紧紧抓住甬江科创区建设契机,发挥重大科创平台的赋能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平台、育企业、聚人才、优生态、树品牌。

  “我们与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合作的课题,将破解高盐有机物零排放的难题,今年年底就将结题。”作为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引进企业之一,宁波沃浦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福兵说,研究院在石化新材料领域的源头创新研发优势,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

  目前,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累计引进12个化工领域高端创新团队,并与镇海炼化等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去年,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年产3000吨高等规聚丁烯-1工业示范装置成功开车,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六头贴片机实现量产……

  2022年,镇海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52.6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居宁波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389.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宁波第一。

育产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势重塑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镇海炼化要认真落实‘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的工作要求,在当好产业链链长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引领我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党委书记、公司代表莫鼎革在镇海炼化开展返甬后的首场全国两会精神宣讲时如是说。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工业起家的镇海,以壮大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22”,是镇海产业转型的密码。立足长远布局,镇海提出,高水平打造制造业“122”产业集群,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22”中的“1”,指的是大力发展绿色石化这一支柱产业,第一个“2”指的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2个主导产业,第二个“2”则是指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家电家居(电子制造)2个新兴产业。

  将蓝图变成施工图。新年伊始,镇海就把“招商惠商安商”行动,作为今年头号工程、中心工作,做优营商环境,以“大优强、绿新高”为导向厚植产业竞争新优势。

  3月3日,镇海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参加集中开工的22个项目,总投资167亿元。今年全年,镇海共安排重大项目205个,重点攻坚66个重大产业项目,全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的目标。

  日前,宁波矽久微电子有限公司在镇海庄市街道的“甬江芯谷”正式开业。揭牌不到半年的“甬江芯谷”,已引进芯片设计类企业8家,今年预计还将新引进5家总部芯片企业。

  以“甬江芯谷”为重要一环,在镇海,一条包含设计、制造、封测和电子化学品专用材料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正加速成型。镇海区规划了约7平方公里的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园。2月25日,产业园首个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睿晶半导体掩膜版项目厂房已顺利结顶。

  同时,作为国内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镇海以高端合成新材料、英力士ABS等标志性项目为抓手,正持续推进石化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做大做强“减油增化”全产业链,力争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4月9日上午,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高100米、重500余吨的超大设备被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稳步吊起。一次吊装成功,标志着镇海基地二期项目全面进入大件吊装阶段,是加快推进“再造一个更高质量的镇海炼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兴文教

助力动能转换后劲常新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亟需大量科技拔尖人才。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教育尤其要面向民族、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面向体系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要努力让大中小学携起手来,提供各种条件,让具备创新潜质的学生得到很好的培养。”

  —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在开展返甬后的首场全国两会精神宣讲时向全校教职员工如是说。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文化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也是镇海长期以来发展不辍的内生动力。

  崇商重教的历史传统,让镇海赢得了“商帮故里、院士之乡”的美誉。在“宁波帮”的著名人士中,镇海籍人士占了三分之一,涌现出了叶澄衷、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一批“宁波帮”杰出代表。作为院士之乡,镇海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多达31位。

  而今,镇海作为“教育强区”更是名声在外。办学百余年的镇海中学,先后为社会各界输送了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教学成绩和多项指标长期保持在全国和省内前列。镇海还成立了镇海中学校友总会等平台,吸引镇中人才回乡创业、发展。镇海中学优秀校友虞仁荣,更捐资在镇海高标准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

  以教育赋能创新发展,镇海放大教育资源优势,持续优化人才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助力甬江科创区建设,镇海中学甬江校区也于今年初启动建设。镇海还将充分利用“院士之乡”历史传统和甬江科创区区位优势,打造“科学家之乡”。

  文教不分家。立足新阶段,镇海正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去年底,镇海举行区委文化工作会议暨品质文化之城建设推进大会,并开出了未来五年的“文化菜单”——到2026年,将重点推进12个重磅文化项目,加快补齐文体设施短板,打造具有标识性的重大文化设施。

  3月3日,总投资约15亿元的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项目开建,该项目规划建设镇海区艺术中心、文化中心、科技探索中心、配套文化教育中心等。

  同时,镇海持续擦亮“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五张靓丽的“金名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支撑。

  文传千载,盛世弥新。以“海天雄镇、科创镇海”为城市口号的镇海,正充分利用区内丰厚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激发区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助力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新材料科创策源地和宜居宜业宜学福地。

  (本版图片由镇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潮涌宁波 00015 镇海以实干拼搏推动先行示范 2023-04-19 浙江日报2023-04-1900007;浙江日报2023-04-1900008;浙江日报2023-04-1900011;浙江日报2023-04-1900014;浙江日报2023-04-1900023 2 2023年04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