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带与双赢
本报记者 翁杰 拜喆喆 姚颖康
跑经贸线多年,记者对浙江企业海外建厂并不陌生,但此次墨西哥之行依然引发了新的思考。
过去,记者采访过不少海外投资企业,有的企业将箱包厂、制衣厂等搬迁到东南亚国家;也有的在印尼等地投资镍矿等,建设相关工厂。前者多为工贸一体的中小企业,转移出去的多是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附加值不高;而后者则是清一色的浙江头部企业,投资体量虽大,但项目数量有限。
然而,在墨西哥,记者看到在这里投资的不少浙江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较高,且都是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样的企业走出去,不会“掏空”浙江产业的基石么?
对此,浙企海外工厂负责人的回答不谋而合:从短期来看,无论是墨西哥还是东南亚,其产业配套能力、制造水平都无法和浙江相比,因此即便有了海外工厂、培养出一批墨西哥技工和管理团队,这些海外工厂和国内产业链的配套仍然密不可分。需要注意的是,墨西哥在制造业上的差距固然三五年内无法追上,但若是从十年二十年的更长时间周期来看,影响不容小觑。
怎么办?关键还在浙江自身的发展。首先需要承认,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本地化生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产业合作也将以新的形态不断深化,浙江应该顺势而为,做大做强“地瓜经济”;其次,浙江须通过“腾笼换鸟”更快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用更高水平的制造和创新研发,与转移出去的产业形成强关联,将“墨西哥制造”“东南亚制造”紧紧绑定在浙江制造上,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