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新版佩戴口罩指引发布后引发热议——

戴不戴口罩,我们在纠结什么

  戴不戴口罩,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近日,新版佩戴口罩指引发布,引发社会热议。指引中明确了可不戴口罩的7种情形和建议佩戴口罩的4种场景,也指出了6种应佩戴口罩的情况。

  口罩,戴还是不戴,我们到底在纠结什么?为什么这件事值得专门讨论?

  出门戴口罩还是许多人的选择

  你出门会戴口罩吗?

  微博上,有媒体就这个问题发起投票。结果显示,选择“会”的网友人数是“不会”的1.5倍。不难理解,戴口罩可以保护自己,也有益于周围人的健康,自然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4月14日,记者在杭州多个地铁站和公交车站走访发现,大部分乘客自觉佩戴了口罩,尤其是在车厢内。不过即便不戴口罩,也不影响出行,工作人员并不会阻拦或者提醒。

  有乘客说,戴口罩已经成为习惯了;也有乘客表示,最近感冒的人比较多,人流密集的地方还是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而在空旷的公园、广场等场所,不少人选择不戴口罩。

  在医院里,戴口罩的人则占了绝大多数。“来医院看病时,还是要戴好口罩,因为医院里病毒细菌比较多,戴口罩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告诉记者,本身有咳嗽或者出现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更要自觉戴好口罩,不要将病毒或者细菌传染给他人。

  大家对口罩的选择也在变化。记者发现,戴口罩的人群中选择N95口罩的明显变少。潘红英表示,如果不是新冠确诊或者疑似患者,确实没有必要戴N95口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者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

  和口罩种类相比,口罩的正确戴法更为重要。潘红英在接诊时经常发现,有些患者喜欢把口罩拉到下巴处,这样“半戴不戴”其实失去了戴口罩的意义,“要确保口罩覆盖住嘴巴和鼻子,这样才能起到防护效果。”

  也有人想不通,似乎疫情已经“过去”,为什么有些场所还要建议佩戴口罩?专家表示,虽然像地铁、公交车这样的场所不强制戴口罩,但是人员密集、通风不畅,如果出现了新冠患者,容易发生疫情传播扩散,所以还是建议戴口罩。同样,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的场所时,也建议戴口罩。

  “可以不戴口罩”也是科学防疫

  每个人肯定有过这种体验:奔跑的时候戴着口罩容易喘不上气。宝妈何颖(化名)经常听到自己上小学的儿子抱怨,说不喜欢戴口罩,因为总是摩擦到脸颊,很不舒服,而且一运动就感觉很闷。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而且还要上体育课、参加课外活动,如果强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戴口罩,不仅运动受限制,“捂着”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早在3月13日就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高校、中小学不强制要求师生佩戴口罩;幼托机构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此次新版指引也明确表示,师生在校期间可以不戴口罩。

  可以说,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不再“一刀切”强制戴口罩,是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举措。

  由此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不要求强制佩戴口罩了,是不是就可以一概不戴了呢?当然,不强制戴口罩,并不意味着放松校园疫情防控这根弦,反而更需要严防疫情输入。比如学校校医、保安、保洁、校车司机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就应全程佩戴口罩,防范将疫情输入学校。

  戴口罩大可不必这么纠结

  回头看看过去三年,口罩戴还是不戴,为什么总是让人纠结?

  一方面,它关乎个人健康;另一方面,它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公共健康。

  记者梳理发现,在新冠“乙类甲管”期间,国内曾先后出台五版佩戴口罩指引。第一次公开发布,是在2020年1月,当时距离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不到一个月。此后,戴口罩成为防疫重要举措之一。而此次新版发布,是在对新冠实行“乙类乙管”3个月后。

  调整的背景,基于当下的情况:当前我国新冠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株还在不断变异,我国仍存在疫情反弹的风险。

  因此,这一版指引,并没有将口罩彻底取消,只是进一步减少了应佩戴口罩的场景,以及重点定位于公众佩戴口罩的指导。

  也有人质疑,现在的调整是不是说明戴口罩的规定从一开始就错了?事实上,戴口罩可以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倡导全民戴口罩遏制了疫情的传播速度,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佩戴口罩建议的优化调整,是为了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对过去的否定。

  总的来说,对于“戴不戴口罩”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达成的共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戴不戴口罩,我们在纠结什么 2023-04-17 25634430 2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