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前沿

他们的故事,闪耀精神之光

  钱学森

  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仅有寥寥10页,极为简明,而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论文完成后,钱学森把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但他立刻想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又写上“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

  1960年,中国的导弹事业才刚刚起步。钱学森一心扑在导弹事业上,在酒泉基地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而他的行踪严格保密,连妻子蒋英都不知道,一度非常担心“失踪”的他。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前,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一位新战士在进行弹体内外观察时,发现弹体内部24号插头第5接点里有一根大约5毫米长的小白毛,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他用镊子夹,细铁丝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后用一根猪鬃才把它挑出来。钱学森知道后,极为赞赏,小心翼翼地把这根小白毛包好,带回北京作为作风严谨的典型案例,教育全体航天科技人员。

  屠呦呦

  20世纪60年代,为研究抗疟,屠呦呦一步一个脚印走访民间,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她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在海南检验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临床效果,必须大量制备。当时,药厂停了,课题组土法上马,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屠呦呦整天泡在实验室,得了中毒性肝炎。

  随后,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又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需确保其安全性。

  屠呦呦着急了。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她干脆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在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随后,屠呦呦亲自携药,去往海南昌江疟区救人。

  苏步青

  1937年8月,日军炮火逼近杭州。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开始西迁之行。经过两年多,行程2600多公里,苏步青与著名物理学家罗宗洛一家,终于在贵州湄潭朝贺寺的一间破庙里安顿下来。深夜里,苏步青就着一盏昏暗的桐油灯,埋首整理撰写文稿。正是在湄潭破庙的香案上,他完成了那本让业内惊叹的《射影曲线概论》。

  当时苏步青生活捉襟见肘,所穿的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补丁摞补丁。上课时,苏步青衣服的一个个破洞被学生们戏称为几何图形,当他转身在黑板上绘图时,学生们就悄悄议论起他背上的那些“三角形”“梯形”来。

  西迁途中一日,日军空袭的警报突然响起,跟着飞机声隆隆轰鸣,苏步青和他的四名学生匆忙躲进了旁边一个狭小的山洞里。喘息方定,苏步青略加发挥,却是认真地说:“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数学研究室。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大家要按照确定的研究方向读书、报告、讨论。”后来的数学所,如今的数学与科学学院自此诞生,那四名学生此后也成为了数学界的精英人才。

  严济慈

  1938年严济慈回国后,为防止日本侵略者威胁,下半年严济慈决定将北研院物理所迁到昆明远郊的黑龙潭。

  黑龙潭畔的工作环境,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内,科研条件简陋,在北平的仪器、书籍有的无法搬运,有的中途遗失,无法开展研究;外,日机轰炸频繁,科研人员常要躲避。

  严济慈的师妹、他在东阳中学时的校长程品文的女儿程葵珠,当时曾借住在严家。她清楚地记得,严济慈常常深更半夜才回家,回家后又经常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人明显地消瘦下去。后来她知道,严济慈正在研究所研究应用光学、研制抗日急需的军用仪器。

  在黑龙潭的破庙和简易平房里,严济慈亲自动手研磨镜头,测量焦距,装配检验。在他的领导下,物理所生产了1000多具无线电发报机稳定波频用的石英振荡器、300多套步兵用的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500台1400倍显微镜、200架水平经纬仪、50套缩微胶片放大器等,供前线抗战和后方医疗、科研教学使用。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批光学仪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作为气象学家,天气、物候如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他都有记录。

  1961年,竺可桢到四川阿坝考察。从阿坝到米亚罗,每到一个地方,何时到、走了多少公里、海拔多少,都有详尽记录。在这份记录表上,他7:50从阿坝出发,18:06到达米亚罗,行驶244公里,海拔高度在2700米到4040米之间,途中留下了23个地点的记录。

  日记的原始手稿字迹凌乱,这是因为他坐在吉普车上,行驶在崎岖的道路上,一边拿着高度表,查看当前海拔高度;一边盯着公路边的里程碑注意行驶距离,同时还要注意到了什么地方,从早到晚,巨细靡遗。这一年,他已经71岁了。

  由于战乱,只保存下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实习生 单予晴 整理)


浙江日报 前沿 00008 他们的故事,闪耀精神之光 2023-04-14 25625047 2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