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滨海新区:
数字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助项目落地
马可远 朱舒瑶
一年之计在于春。绍兴滨海新区以“起步就是冲刺、转身就抓落实”的状态,紧紧围绕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全面开展“抢开局、稳增长、促发展”专项行动。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重要发展基地、浙江省高能级战略平台之一,滨海新区深耕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开启了一场追求产业高度与卓越服务的蜕变之旅,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入驻,以更灵活的人才政策,让各层次人才在这里实现梦想。
数字牵引 壮大千亿产业
1月30日,绍兴滨海新区举行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竣工投产仪式。
作为绍兴最大的产业集聚地,滨海新区坐拥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个“万亩千亿”平台。3年多来,滨海新区夯实两大平台基础,助推绍兴产业向着高质量蓝海航行。
今年春节期间,滨海新区比亚迪半导体、中芯二期、中芯三期中试线、吉光半导体等4个项目春节不停工,在岗工人约400人。早在2月初,滨海新区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
2022年11月25日,中芯集成科创板IPO成功过会,标志着滨海新区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首家上市企业正式诞生。此外,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全省第四个、全市首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绍芯实验室、浙江省宽禁带半导体特色工艺产业创新中心、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绍兴分中心三大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正式成立。
目前,集成电路平台已集聚以中芯绍兴、长电绍兴、豪威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及相关规上企业98家,初步形成以特色工艺、先进封装为重要核心的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及应用全产业链。此外,总规划面积约1000亩的万向钱潮汽车零部件数智产业新基地项目“飞入”滨海新区。新基地将聚焦数智变革,建设未来工厂,打造全球顶尖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创新和智造中心。
位于滨海新区高新区的振德医疗,今年农历正月初三就进入开工状态,约200多名留绍员工投入正常生产。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积极参与多场“越才回归”绍籍大学生招聘会、“金蓝领”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多场大型线下招聘会。
以浙江医药、振德医疗为代表的企业不断迭代升级,在滨海这片热土上,不断有新的高端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近年来,包括德琪医药、歌礼制药等一批创新型药物企业进入滨海。2022年7月,专注于动物营养素以及制剂的浙江知行药业生产项目投产使用。同年7月24日,德琪药业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创新药塞利尼索正式在国内上市销售。
如今,生物医药平台已累计集聚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近200家,4个一类新药已获批上市,细胞治疗谷、创新医药谷、智能康复谷、营养健康谷四大特色产业谷初具雏形。
腾笼换鸟 招引“凤凰”栖息
人才是滨海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桥头堡必不可少的因素。滨海新区依托政策优势,广聚人才,助力人才在这片热土实现自身价值梦想。
2月18日下午,“设计赋能 智创未来”清华大学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绍兴滨海新区举行。
本次赛事分为“云上产业”“人才服务”“数字城市”“智慧安防”四个赛道,由滨海新区提供设计开发需求,清华大学进一步转化为命题,探索“地方政府出题、清华学子答卷”新形式,将赛事命题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为滨海新区两大“万亩千亿”平台、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城市有机更新“腾笼换鸟”、智慧综保园区安防提供数字化管理方案。
作为拥有人才计划单列权限的大平台,滨海新区创新探索更贴合实际的人才招引路径,加快人才落地服务,让人才来新区创新创业更为放心。
钠创新能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钠创新能源“年产4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建设工地,现场桩机耸立,作业车一片繁忙。这个总占地300亩的建设项目已按下快进键,正全速进入抢抓工期阶段。
钠创新能源是滨海新区人才引进后孵化出来的企业项目。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技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马紫峰教授组建的研发团队,2021年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钠创新能源聚焦产业上游材料,该公司开发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已通过国内多家电池制造商验证。
“当时原有的生产车间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产能,滨海新区‘腾笼换鸟’的马海片区,正好符合我们需求。”马紫峰说。
马紫峰所说的马海片区,前身为印染、化工企业集聚区,近年来,绍兴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了马海工业片区产业搬迁集聚。
2022年7月份,绍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部署,全面启动建设以“泛半导体+”全产业链闭环的“绍芯谷”,并以此为先行示范,推进袍江片区全域城市有机更新。
如今,滨海新区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出形象、五年交答卷”的目标,全力推进袍江片区城市有机更新,以马海片区为先行示范,全面启动先行启动区块马海1号片区更新建设。
优化服务 加速项目落地
作为绍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是滨海新区孜孜不倦的追求。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紧紧围绕省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工业项目审批服务新措施,推动工业用地项目“带方案出让”,将审批时间由原先的6个月压缩至1个月甚至10个工作日内,助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2月27日,浙江浩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同时拿到了“四证”,总投资6.26亿元的数字化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在企业拿地后,仅用20天时间就可以开工建设,审批效率太高了!”浩克智能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工业项目审批从立项到建设,涉及诸多审批事项,如果按常规模式办理各种手续,审批时限需要半年以上。为了方便企业动工,企业可申请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双方在建设项目立项、平面布局、核心规划指标、建筑风貌等提前进行确认后,即可开工建设。
今年,滨海新区提出50%以上的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还成立了要素保障、拿地开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大攻坚组,与招商、投资服务等部门协同,全程指导企业做好工业项目审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得益于先行先试,中芯绍兴、长电绍兴、比亚迪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为了保证企业建设顺利,滨海新区实施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受到了企业的一致点赞。滨海新区范围内所有产业项目,都已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施全闭环管理、全过程服务。项目从签约、拿地、开工、建设、竣工,到投产、达产,每个环节都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牵头单位,从而助推产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滨海新区投资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后,各部门协同配合,做到优先审批、容缺受理、串联作并联,项目审批大大提速。
绍兴滨海新区将营商环境优化落到了细节处。近日,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全景系统升级完成。该系统以企业服务和公众服务为导向,新增“政务服务、网上办事、互动交流”三大功能,从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转向“互动式”体验服务。
“企业事先准备好材料,提前通过政务全景大厅网上取号,基本上一天就完成了。有的简单事务甚至可以直接把材料寄存到政务大厅收发柜,提前电话对接好,人都不用过去。”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园区运营负责人周煌聪说。
(本版图片由绍兴滨海新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