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风口,如何实现“二次攀峰”?
余杭:以数字经济“软实力” 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
应 陶 徐川善 梁艺铧
当下,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各地都竞相在数字经济赛道中抢跑、冲刺。发展数字经济已达20年之久的浙江,也不例外。
从“数字浙江”到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浙江正在谋求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突围,奔着努力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的目标,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而这,需要经济大区挑大梁。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的余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五分之一,为杭州、浙江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了许多力量。
放眼更高要求的当下及未来,余杭如何以数字经济“软实力”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峰”?
读懂时局
也就读懂方向
在全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历程里,浙江当属探路的“先遣支队”之一。余杭也率先迎来数字经济发展期。
早在2003年1月,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就向外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未来,“数字浙江”将会成为浙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和主导性政策来布局实施。
“数字城市”“电子商务”“加快建成全省信息应用体系主体框架”等新颖词汇和说法频繁出现,嗅觉敏锐的浙江民营企业家也顺势而起。阿里巴巴旗下C2C平台淘宝上线,这个深受中国网民欢迎的网购零售平台,可以说是典型代表。
2013年,阿里巴巴将总部迁入余杭未来科技城的西溪园区。在它逐渐从“树苗”成长为“大树”的期间,也吸引了像同花顺、慧博云通、申昊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来到余杭,快速成长。
而后的时间里,余杭整个数字经济生态迎来迅速发展——
近5年,余杭数字经济主要指标从2017年的929.51亿元(原余杭区信息经济增加值)增加到2022年的1699亿元(新余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2%,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市首位、全省前列。依托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和超重力离心模拟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载体,余杭实现前沿数字技术研发重大突破。
先发优势并不是绝对优势。余杭要想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峰”,靠老路子够吗?
答案自然是不够。
2023年初,浙江再度加码对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提出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更大力度”意味着要更深层次发展数字经济,而“创新”是支点,需要用数字经济的创新撬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这,就是余杭必须走的新路子。
原因有二。一是,当前,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而数字经济是撬动供给侧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亦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畅通经济循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融合。这两点,恰是余杭突围的方向所在。
“我们要借振兴实体经济的机遇,推进数字经济‘二次攀峰’。真正实现数字经济与新制造‘双轮驱动’,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主要负责人说。
厘清方向
才能行稳致远
“一号发展工程”的指引下,余杭要想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峰”,就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动“软”与“硬”的有机结合。
如何做到?这有两种理解,一种从企业的角度,余杭需要引导更多制造业企业在数字技术的研发上增加投入,如鲁尔物联、申昊科技,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生产“有技术含量的硬件”。另一种从产业链的角度,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技术研发,及核心环节设计、组装、测试同步两手抓,那么从研发到生产的各领域优质人才、上下游企业等要素会越来越集聚。
对此,余杭分三步细致布局。
第一步攀“高”,既要向技术的高端化发展,也要打通技术向产业的转化通道。
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余杭,有着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单以其现有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量来说,近六成分属数字经济领域。余杭攀“高”将继续发力创新,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四大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及中法航空大学等科研院所,强化“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余杭攀“高”,还将着力点放在了“转化”上。余杭将借助余杭区概念验证发展中心联盟,贯通“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创新产业化”链条,逐步实现关键核心产业链自主可控。
第二步谋“新”,旨在布局未来产业。2022年,举全力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的余杭向外发布十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未来产业工程。
“未来产业工程的整体目标,就是进一步发挥数字产业先发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锻强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关键基础产业,探索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兴前沿产业,发展数字内容、智慧城市等新业态。”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与之对应,余杭正在瞄准人工智能、高端软件和智能计算等细分领域,加快构建“126X”未来产业体系;发挥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平台型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链主+专精特新”多层次数字经济企业矩阵。
有了高端技术,也有了新兴产业,第三步就是要融合提质。对此,余杭做足了提前量。
以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软”“硬”融合为例,余杭谋划建设的“无人驾驶产业大脑”已成功入选全省首批7个信息业分区细分行业产业大脑试点名单。在此之前,该平台已在物流配送、交通巡查、城管应用等多个应用场景中,稳定控制完成无人运送任务。余杭也入选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无人驾驶产业大脑三个“全省首批”示范试点建设。
不局限于人工智能,余杭接下来还将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核心作用,推动数字经济深度赋能一、二、三产业,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孵化催生新业态,以数字经济“软实力”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
赋能服务
与企共享红利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还需要政府服务提档升级的“助燃”。
当前,余杭要实现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轮驱动”,让传统制造业企业健康成长为既有“软性”核心技术,又有“硬”产品的状态,就需要智能化改造。为此,余杭多层次、全链路、全方位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首先,余杭构建了一个“诊断+服务+评价”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咨询诊断—落地实施—绩效评价”服务闭环,并在分类施策中,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咨询诊断全覆盖。
其次,余杭以“一批示范”为切入,梯队引导企业转型。
再者,余杭通过组建5G技术、信息软件、工业APP等领域服务商“新制造”联盟,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闭环服务下,益利素勒入选2022年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南方泵业等12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申昊科技等67家企业入选省、市两级“未来工厂”梯队培育名单。
以服务推动“双轮驱动”的同时,服务本身也需要数字赋能。
由此,一个以“E企成长”为核心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在余杭诞生。该平台通过充分挖掘数据底座价值,搭建了企业服务“最强大脑”。这个“大脑”可以动态归集和更新工信条线企业数据库,基于“企业画像”推演成长路径,定制化推送申报指导、政策解读和兑现、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等内容。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在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和良渚生命科技小镇进行试运行推广。位于良渚生命科技小镇的浙江睿熙科技有限公司是重点试点的企业之一,工作人员在初次使用后,连连称赞,“之前需要自己去找网址申请项目,现在可以在这里统一查看,方便很多”。
除了搭建针对企业普遍性问题的公共服务平台,余杭也在探索“企业码”线上平台、“经济网格员”线下服务联动模式。同时,在全区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已累计解决企业问题12762件。
数字经济的赛道上,余杭全力开跑,奋力跑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区姿态。
(本版图片由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