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五个着力点

  近期,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第一,基于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在民族工作中发挥智库和智囊团作用。结合学校特色定位和当前新形势,最大化整合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比如浙大城市学院积极开展研究,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城市少数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以民族工作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政校合作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探索》等一些理论研究成果,承办“浙里话共富促共融”品牌活动暨杭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理论学术论坛,并基于学校“之江同心·石榴红运河家园”的建设实践,积极探索“之江同心·石榴红”建设阵地、队伍、内容、形式、载体的模式与标准,希望能为我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率先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一省四区”目标发挥作用。

  第二,发挥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政治和价值引领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充分挖掘、提炼各学科专业、各门课程中关于民族团结、家国情怀、乡村振兴、非遗文化等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元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践行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大课堂中。比如,浙大城市学院《建筑摄影》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石柱镇飞鹅山石榴籽社区乡村振兴规划与设计》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并将石柱镇作为课程拍摄基地开展乡村摄影实践。《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公关策划大赛”“讲好杭州故事创意策划大赛”等重要赛事,充分挖掘中国、杭州及其他城市的人文历史以及非遗传统等,用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感。

  第三,促进师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实践调查和训练。结合学生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学内涵和实践教学出发,重点围绕课程内容和校内外实践、学科竞赛三个层次打造一系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改项目和课程实践改革,指导学生积极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探索“校级创新训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等学科竞赛”的链式培养路径。如浙大城市学院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形成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社会调研报告,打造“石榴花开、共富未来”“石榴籽家族系列产品设计”“真情结出石榴籽专题纪录片”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命题的国创、校创项目,在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中让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根植于青年学子的心中。

  第四,搭建平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模式。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地域优势,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建立校园石榴红家园或石榴红驿站,使之成为集宣传民族政策、展示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平台。比如,浙大城市学院与拱墅区统战部合作共建的“之江同心·石榴红运河家园”,就是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平台资源,学校积极与民族高校、村社、企业、社区结对共建,开展党建引领、生态文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艺术赋能、精神文明、基层社会治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少年交流计划、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等系统性实践,以创新融合发展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并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典型模式。

  第五,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支持保障系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科研政策支持、资源配置、考核调整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全方位有力支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师生日常,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校园文化。如浙大城市学院领导牵头打造了约500平方米的石榴红民族家园,建立石榴红民族餐厅、石榴红民族工作坊、石榴红创新传播基地、石榴红心理驿站等空间,举办石榴红民族文化节、美食节、阅读节、观影月等系列活动,使学校成为实现各民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方面互嵌融合的场域并辐射社会。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五个着力点 2023-03-27 浙江日报2023-03-2700004 2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