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根脉 追望信仰大道
——主旋律电影《望道》在《共产党宣言》首译地上映
张卉卉 陈华栋 林梦婕 罗 杰
“彼之砒霜,吾之甘饴。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一百多年前,也是杏花怒放的春天,在老家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柴屋里,陈望道用几块木板搭成简易的书桌,废寝忘食数十天,终于在1920年4月下旬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近日,由中共义乌市委、复旦大学和上影集团三方发起筹拍,义乌市交旅集团、上影集团和山东科文集团联合出品的新主流电影《望道》在全国上映。
影片中,陈望道用一生的坚守,诠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折射出日益发扬光大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数据显示,去年,义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75元,连续15年位列全国各县市首位。作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义乌从“鸡毛换糖”走向共同富裕,信仰的力量,正成为新时代义乌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次穿越百年的对话——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陈望道所“望”究竟是何“道”?
“这是本人新改的名字,顾名思义就是‘追望大道’。我陈望道,愿意同你们一起,追望这条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影片中,当剧中的陈望道铿锵有力地说出这句话时,这部电影的主旨跃然而出。
影片《望道》把陈望道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搬上大荧幕,并将其与挚友陈独秀、妻子蔡慕晖,以及众多亲友、学生的事迹做了生动描摹,全景式呈现出陈望道及其身边仁人志士一生寻找并坚持真理的征程。“望道”不仅是陈望道一个人,更是那个年代坚守初心的一群人,是一段关于信仰与热爱的回忆录群像。
电影之中,还还原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柴屋的油灯下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陈望道埋头斟字酌句,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错把墨汁当红糖蘸了粽子吃。刮风不觉体冷、蘸墨犹觉粽甜,当母亲发现满嘴都是墨汁的陈望道时,双眼满是心疼。
事实上,在百年前的那个年代,要翻译好众人皆盼且具有深刻指引含义的《共产党宣言》,并非易事。中共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吴小锋分析:“翻译宣言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熟悉马克思主义学说;二是精通一两门外语;三是有深厚的本国语言文学素养。”而陈望道“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功夫”才完成的这项极其艰难的工作,更是靠一种信仰在支撑。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系统地引入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
“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先驱,他的一生就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演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赵颖说。
影片《望道》聚焦于1919年5月至1949年5月这30年里,将陈望道置身于最为动荡的历史情境中,去刻画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内心激荡,并突出陈望道身上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境界。
制片方表示,希望通过影片能与今天的青年观众进行一次“穿越百年的对话”,让今天的中国人了解百年前“同龄人”的命运和选择,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每一个平凡的个体人生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一个信仰坐标的引领——红色根脉,向上力量
近年来,义乌充分挖掘“红色根脉”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出一批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强,具有义乌辨识度的文艺精品佳作——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北美、东欧、东南亚等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广播剧《真理的味道》、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婺剧《信仰的味道》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现代婺剧《义乌高华》入选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终评剧目……如今,影片《望道》重磅上映,义乌又迎来了一张文化“金名片”。
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争相面世,让其背后涌动的红色精神世代永存。一时间,赓续红色根脉的脚步,络绎不绝地出现在义乌各地。
3月11日,2023城西街道“望道信仰线”首届杏花节迎来大批游客。作为“望道信仰线”的起点,分水塘村的杏花有着“信仰之花”的美称。沿着“信仰之路”,可以在陈望道故居的柴房品味“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走进望道展示馆的初心承诺厅,重温入党庄严时刻;到望道红色主题邮局,挑选“红色记忆”伴手礼……当置身于分水塘村,每个人都会被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所感染。
“望道信仰线”,是义乌十大美丽乡村精品线之一,全长13.5公里。穿行在这条真理大道上,强大的红色基因扑面而来:一端的分水塘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之源;另一端横塘村,是深入学习推广“义乌经验”的地方,是“八八战略”在义乌的实践地;横塘村边上就是义乌铁路西货站——铁路口岸,是“义新欧”中欧班列始发站、“新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全国基层党建示范村七一村、乡村振兴明星村何斯路村等重要节点……
“这是在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牵引下,集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开放型经济等于一体的当地基层农村最新成果之路。”吴小锋说。
义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现存包含义乌“红色三杰”(陈望道、冯雪峰、吴晗)在内的124处革命遗址、遗迹和红色名人纪念地。这些红色地标吸引了义乌青年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体,一次又一次掀起红色学习浪潮,积极传承红色根脉,奋力汲取向上力量。
“1—2月,‘望道信仰线’的游客人数约3.8万人次,同比去年前两个月增长52%。”城西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
——铸魂聚力,续写传奇
“从经典党史事件拓展延伸到当代义乌传奇,这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丰富内涵。”在吴小锋看来,作为溯源民族基因的有力载体,镌刻在义乌人身上独特的人文精神,正在不断凸显时代价值。
“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地处浙中金衢盆地的义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40年来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而成功的背后,是义乌独特人文精神的推动和发扬光大。
回望2200多年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义乌名人辈出,古有骆宾王、朱丹溪、戚继光,近有陈望道、冯雪峰、吴晗……一代又一代义乌人勤劳、务实、勇敢、开拓的共有品性,在历史的脉络中愈加清晰,义乌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2006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总结概括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12字新义乌精神。
据义乌精神开展征集者和提炼者杨守春介绍,“勤耕好学”从农耕文化出发,提炼了义乌人勤奋读书,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好学传统;“刚正勇为”映射了无论是历史上驰骋沙场的铮铮铁骨汉子,还是当下纵横生意场的义乌商人,他们令人钦佩的义勇精神风尚;“诚信包容”则是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又延伸出了义乌人兼收并蓄的智慧和大肚能容的气度。
如今,影片《望道》诠释出陈望道等人追望信仰大道的那股韧劲,更是新时代义乌精神的再升华。
根据党史研究记载,陈望道从小品学兼优,精通英语、日语,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这为他翻译《共产党宣言》奠定了基础。此外,陈望道还有着“红头火柴”外号,“一擦即燃”、敢想敢干的他,又是义乌精神中“刚正勇为”的显著代表。
“陈望道所坚持的信仰之道,是他留给义乌最宝贵的红色精神和文化遗产,成为激励和鼓舞义乌人民不懈奋斗的不竭力量源泉。”在电影《望道》首映式上,义乌市委主要领导说道。
影片《望道》最后,晚年的陈望道历经世事变迁,回到义乌分水塘村,回到他追望大道的起点,触摸一景一情,重燃信仰之魂。视线中,柴房里的油灯,生生不息地跳动着,一路照亮了南湖的红船、延安的宝塔、红岩的烈火、天安门的红旗,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正如当前的义乌,人们以信仰为火种,点亮“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在奋进“两个先行”新征程中冲锋在前,续写下一个“点石成金”的传奇。
(本版图片由义乌市城西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