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助学扶困贵在“无痕”

  为了让困难学生好好吃饭,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做了一件事——将100万元餐费悄悄打进部分学生的卡里。学校根据食堂收款机的流水,统计全校全日制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每餐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无需学生申请,学校确认人选后,不公布名单,而是悄悄打进卡里,这个月该校有2059名同学收到100元或200元的补助金。

  这波操作温暖人心,不少网友直言“羡慕”“有爱”“被暖到了”,还有大学生直接@自己学校快来“抄作业”。

  社会在进步,我们对于扶危济困的理解和表达也在进步。如何把助学金发到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是教育部门、高校面对的一道技术难题,也是一道人文考题。其实,隐形补助并非只有湖南科技大学在践行。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都会“偷偷往学生卡里打钱”,这种补助方式既提高了助困效率,又维护了困难学生的尊严。

  首先,利用大数据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实施“精准扶贫”是一种人文关怀。对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资助的方式“简单粗暴”,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资助的作用大打折扣。曾经有大学生发微博称,自己在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过程中遭遇了尴尬一幕:要认定贫困生资格,获取助学金和奖学金,就必须在全班同学面前“比穷”,自揭伤疤,“这让我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没人喜欢因为“困窘”而被凝视,即使出于好心。穷不是原罪,也不是丢人的标签。

  相比于传统的助学金发放,采用“隐形”补助的方式,避免了学生用材料自证家境和学校公开贫困生名单造成的尴尬。直接将补助金“偷偷”打到学生的卡里,既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和尊严,也让其免去了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其次,利用大数据的“隐形”补助增强了助学扶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说是一次“精准扶贫”。学校根据收款机的流水数据,统计出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消费情况,从而确定哪些学生需要发放餐补。“无需多言,你的难处我知道”,这样的补助方式可以说精准锁定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避免了通过证明材料造假等骗取补助名额的现象,使补助金的发放更为公平公正。

  同时,还有一些网友善意提醒,高校管理者不能过分迷信大数据,大数据里有时也会有“漏洞”,一些例外情况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还有少数本地学生经常回家用餐,或有部分同学在校外吃饭点外卖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饭卡使用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学校还要通过多种手段,不定期查核就餐补助发放对象的相关信息,通过细致的情况统计和优化的大数据分析,筛除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坏数据”,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助学扶困贵在“无痕”,唯有不刻意,才显真诚。通过“隐形”餐补这种长效机制,让更多学生因此受惠,也能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最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助学扶困贵在“无痕” 2023-03-24 25557635 2 2023年03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