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文旅浙江

文章导航

开化:钱江源头的诗与远方

  三月春风来,大龙山上绿意盎然,成片的茶园星罗棋布,嫩芽尖尖,很快,驰名中外的绿茶“开化龙顶”就要上市了。

  开化龙顶上市不是一件小事。在当地,每当龙顶茶进入采摘季节,人流就开始热闹起来,游山玩水,观茶品茶,吃、住、旅、购、玩,龙顶茶的故事在游客中流传,龙顶品牌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各地。

  在开化,像龙顶茶这样有历史、有故事、有味道的品牌农产品有很多,聚焦特色文化产品促进文旅融合的谋划也很足。东风吹醒老梅枝,在“全民共建干文旅”的火热氛围下,围绕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县重要支柱产业,当下的开化,文旅融合已呈“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蓬勃态势。

  有底气、新格局

  文化赋能旅游提质破局

  衢州有礼·根源开化——开化是个好地方。

  开化是钱塘江的源头,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0.9%,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得开化早在上世纪末就确定“生态立县”战略,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这片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源头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诸多文化多元交织,积蓄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之力。

  茶香四溢的开化龙顶茶、巧夺天工的开化根雕、洁白细腻的开化纸、翠色欲滴的开化瓷、色香味俱全的开化特色美食,厚植文化根基的开化特色产品享誉国内外。

  这些都是开化文旅融合的天然资源,也是开化文旅产业发展的底气所在。近年来,开化在全国率先以“多规合一”引导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率先打响“国家公园”品牌,在全省率先试点文化和旅游机构融合改革,2022年推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一流的旅游产业体系、一流的市场体系和一流的服务体系,提升旅游竞争力。

  开化文旅发展新格局正在重塑。《开化县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一核(中心城区文旅发展核)、两带(百里金溪画廊风光带和杭新景高速文旅发展带)、四大片区(国家公园生态休闲片区、创意农业旅游片区、白石尖运动探险片区、南华山康体休闲片区)”的文旅体发展空间,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丰厚的载体。

  为驱动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开化特别实施十百千文旅融合提质行动、十大文旅项目招商行动、百个景区酒店服务提升行动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以行动促落实、以落实促提升,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文旅产业实现对外强品牌、提魅力、扩影响,对内造业态、优服务、促融合的突破。

  “开化文旅经济在浙江未必是最强的,但绝对是最有特色的之一。”浙江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首席专家毛水根说。

  微改造、精提升

  文化推动旅游升级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也是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万亿产业。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到文化体验旅游,文旅产业升级带动着文旅业态的改造提升。

  自2021年开始,开化以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为契机,快速部署行动计划,第一时间以“五精”工程为工作目标,运用主体提升、艺术引领、三生融合、服务优化、品牌浸润这5把“金钥匙”,重点对传统景区、乡镇乡村、景区城、酒店、民宿等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场所进行改造提升,打开开化县文旅全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马金溪水声潺潺,水边芦苇、香蒲、三棱草和野生水草随风荡漾,不远处群山环绕,草木葱茏,漫步在游步道上,微风吹拂,柳枝随风摆动,与清澈的溪水相映成趣。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称号的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就坐落在这里。

  村子里,白色不规则玻璃框架改造成的风物集;通过黄绿相间的方块造型,传递童心与童趣的魔方童书馆;大面积玻璃装饰的向村霞州艺术馆……一处处富有特色的建筑与周围的风景相映成趣。

  借着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的“绣花”功夫,下淤村以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修缮村内收储的土木结构的老屋,进行“艺创小镇·乐活下淤”的艺宿乡村建设。目前,下淤村引入了周相春等艺术家,建有6处文创工作室,如艺术家会客厅、魔方童书馆、向村霞州艺术馆、非遗小铺、OPEN国际艺术空间、风物集等。

  “是下淤秀美的乡村风景、淳朴的民风打动了我,我愿意在这里付出时间、生命。”周相春深情地说。作为“新乡人”,他和陈进等艺术家入驻下淤,定期开展艺术创作、产业孵化和美育培训。下淤村以艺术馆打造的模式,让传统乡村呈现新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丰富了旅游体验项目。

  随着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的逐步深入,业态融合已经是开化当下文旅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突特色、促示范、强品牌”的创建定位,开化将大力发展“旅游+”“+旅游”,全面打响文旅融合特色品牌,同时,紧跟文旅消费趋势,培育消费新热点。比如,下淤村、高田坑村、密赛村等乡村旅游休闲地创新旅游业态,将农耕、诗画、红色、亲情等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露营旅游中,满足游客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等不同的消费需求。

  振乡村、促创业

  文化精绣旅游共富图景

  作为开化重点产业,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关系着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成色,也关系着全县居民收入水平。开化风景秀丽,乡村众多,让文旅资源、美丽经济在乡村里“落地生花”,与乡村田园美景相依相融,和乡镇村落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共生共赢的关系,是开化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开化县长虹乡高田坑村,曾以梨花节出名,这里空气清新,到了夜晚,可以仰观宇宙星河。虽然景色宜人,但是这个村也是典型空心村,地形的原因让村里的人下山极其不方便。

  2021年,开化县长虹乡政府与两山集团合作,对高田坑的44栋农房进行重点改造,利用当地独具一格的星空资源,着力打造以“星空”为主题的高端民宿集群。不仅如此,围绕观星IP,还建设星空摄影基地、星空剧场、星空屋顶、星空乐园、星空画廊咖啡屋、邮政文创、艺术家驻留工作室、徒手摘星馆、星空书屋、手工陶艺馆等,全方位、多样化满足游客乡村旅游体验。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高田坑村被打造成了一个集星空民宿群、餐饮、观星体验、研学等旅游业态为一体的旅游特色村。

  “以前我们村子里什么设施都没有,虽然景色很美,但是赚不了钱,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这里。现在村子完全不一样了,建设了这么多民宿和娱乐设施,村子现在越来越热闹,看着大家都很喜欢这里,我们的心里也特别高兴。”村民王大爷说。

  挖掘生态资源存量,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形成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市场机制,高田坑村的发展经验充分说明,绿色资源和绿色资产转化互促,可以为山区居民增加收入来源、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农户致富要依靠创业创新。山区县需要唤醒“沉睡的资源”,充分挖掘生态环境和旅游文化的潜在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保值增值,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态富民新路径。

  作为钱江源,开化县大力发展开化龙顶茶、山茶油、有机水稻、清水鱼、石斛等山区特色种养业。同时,以“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契机,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目前“钱江源”品牌已囊括8大类80余款产品,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0%以上,实现了生态富民。开化还创建了全国首个根文化主题旅游区,开发生态旅游IP,走出了一条“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受益”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在此基础上,开化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实施了“一亩土茶园,万元惠茶农”“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户养十桶蜂,增收万元钱”“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一家农家乐,户均万元钱”的“五个一万”增收计划,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型个体产业模式。

  开化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和机遇期,开化将进一步理清思路、盘活资源、创新举措,重点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冲刺为抓手和载体,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推进“处处可旅游、时时便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干旅游”的美好图景加快成为现实。

  (本版图片由开化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文旅浙江 00020 开化:钱江源头的诗与远方 2023-03-22 浙江日报2023-03-2200010;浙江日报2023-03-2200012;浙江日报2023-03-2200021 2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