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去年温州全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近六成,全面拓展新领域——

2000亿级民间投资背后的“有为”之力

  投资领域有这么句话:民间投资稳了,经济大盘就稳了。

  民间投资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活跃程度关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稳投资、稳增长的需要出发,更从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出发,温州紧抓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机遇,激发新时代“四千精神”,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激发民间投资发展活力。

  2022年,温州全市民间投资超210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近六成,带动GDP突破8000亿元,跻身长三角41城市第11位,居全国城市前30强。

  2000亿级民间投资背后,是政府倾听各方呼声,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是聚焦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难点、堵点问题,精准施策、高效协同;是充分挖掘投资潜力,特别是充分发挥温商群体这一温州最大的资源优势,通过各方携手共赢,为温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再谱改革开放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打破“玻璃门”

降门槛放手支持办

  人勤春来早。春分时节,温州苍南三澳核电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正奏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春之曲”。所有6台机组全部投运后,这一项目每年将为浙江乃至长三角提供清洁能源约525亿千瓦时,约占浙江全省用电量的10%。

  这一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200亿元,是全国首个民营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创造了核电企业混改的新模式。

  在温州,民间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正被支持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

  早在5年多前,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正式落户温州。要将这项任务深入推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是重要任务之一。温州先后出台政策,明确在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方式以及土地、规划、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

  政策的指挥棒效应转眼在一项项惠及群众民生实事中落地。在温州市区瓯江新城重点打造的滨江商务区核心区域,市区唯一的滑雪场火爆异常。这里是温州体育休闲公园项目,除滑雪外,还有其他众多运动项目。

  然而,很难想象,这里之前是个垃圾填埋场,市民甚至都“绕”着走。得益于政策支持,项目采用“环保+体育”的立体开发模式,在招商时采用类BOT模式,成功招引总投资约1.4亿元的冰雪中心项目和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足球基地项目。

  打好社会投资的“融合牌”,温州按照“非禁即入”,以更低门槛激发民间力量参与积极性。“取消个体诊所具体数量和布局的限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政策待遇”……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最大限度降低了社会办医准入门槛,强化民营与公立医院优势互补,给社会办医提供更多帮扶。

  在“社会力量愿意办、能够办的都放手支持办”的理念引导下,温州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相继出台社会办公共停车场、办养老机构等实施意见,支持民间投资更多进入重点行业和领域,打破“玻璃门”“弹簧门”。

  为拉动民间投资持续增长,温州还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设立产业基金,以“子基金”“定向基金”“直接投资”等方式运作形成资金的多级放大效应,真正给民间资本提供“低准入+多渠道”的投资解决方案。

亮出“组合拳”

发挥政策精准协同效应

  拼经济、引资金,营商环境是关键。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对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给出了明确意见。根本目的就是要抢抓当前经济恢复增长的宝贵窗口期,通过落实好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民间投资政策环境,提振市场信心,让民间投资尽快回归到稳定增长的轨道上来。

  温州聚焦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难点堵点问题,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全市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在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中,滚动推出“两个健康”41条意见、80条新政和146项责任清单,每一项都“直指”项目发展所需。

  面对项目落地审批难点,温州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领域改革,通过系统重塑、流程再造、制度规范等方式,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审批、预验试产、竣工领证、高效融资等全闭环“一件事”集成。

  温州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通过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改革的实施已惠及全市588家企业,其中89个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321个工业厂房建设项目“预验即试产”,178个项目实现“竣工即领证”,共涉及工业用地1.62万亩,工业增加值约198.64亿元。

  审批简化提速的同时,更需要补齐要素短板。温州靠前谋划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了总体方案和土地、用能、劳动力、资本等七大要素整体联动的实施推进体系。温州建设“工业项目全周期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了工业项目全周期、全链条线上预警、动态监控、空间谋划及用地效益评价的精准智能化管理体系和多部门协同共管机制,实现了对全市1500多宗工业用地全流程动态的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犹如调试一台机器,只有每个“零件”紧紧咬合,才能高效运转。温州突出政策的协同发力,陆续出台惠企纾困“30条”、“稳经济40条”等一揽子救急解渴的助企纾困“实招”,并将其中的奖补发放全部纳入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等平台“一网通办”“无感兑现”。三年间,温州累计直达各类奖补和减负资金超1000亿元。

  “我们明显感受到温州创业创新的环境越来越好,瓯越大地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本土温商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2022年,温州市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成为全国示范,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位。

顺藤寻“地瓜”

将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走归啦,回温州再创业!”今年年初,一场温商大会将曾经走南闯北的在外温州人聚到了家乡。他们看项目、问政策,主动创造回家乡投资兴业的机会。数据显示,在外温州人近5年回归资金超3000亿元,每年的温商回归资金占温州内资招引的一半以上。

  3月1日,瑞浦兰钧50GWh新能源制造基地(三期)开工暨瑞浦兰钧能源扩产50GWh签约。这是世界500强、温商企业青山控股集团旗下子公司增资扩产的又一重大新能源项目,为温州打造全国新能源创新发展新高地添注活力。

  不止如此,青山控股集团如今将总部大楼建在温州龙湾区,将企业创意、决策、指挥等高端智能的所有关联环节进行大规模聚集。“我把第三次创业放在温州,正是看中了温州独特的发展优势,特别是‘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温州人精神,以及遍布全球的温商网络。”青山实业董事局主席项光达说。

  温州拥有245万在外温商,约70万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68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温州商会,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网络。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依然在这片土壤。总部回归、温商回归、资本回归,成为温州“地瓜经济”的靓丽风景线。

  为了提升招商引资、“归巢服务”水平,温州组建4个重大项目推进专班和500多人的一线驻外招商引智队伍,开展精准招商。特别是向全国各地温商集中的区域派出专员,聘请部分商会会长为“招商大使”。“招商大使”带头回归的同时,还为在外温商搭建与家乡交流产业信息的桥梁。效应已经显现:天津温州商会会长严立淼回乡投资236亿元建设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广州温州商会名誉会长蔡汝青回到家乡投资了铁皮石斛等多个产业项目,在外温商陈善兴也回到老家瑞安投资了新项目……

  温商归,更与众多投资主体结伴而来,推动温商回归步伐加速和引进项目结构逐步优化。在温州通用航空产业园,温企伟明集团与省外企业联合投资了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准备建设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化项目。

  “这几年全市投资软环境也不断优化,公司从意向回归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用了不到2年时间,大大超出了原来预期。”阿联酋浙江侨团联合会创会会长姜捷说,他投资建设“阿联酋高分子幻彩新型板材生产制造”项目,生产出的0.01毫米涂层铝箔卷在中东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达70%。

  乘风破浪再起航。面对机遇无限、大有可为的今天,温州正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在奋进中交出优异答卷,全力推动民间投资再上新台阶。

  (本版图片由温州市发改委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2000亿级民间投资背后的“有为”之力 2023-03-22 浙江日报2023-03-2200004;浙江日报2023-03-2200013;浙江日报2023-03-2200018;浙江日报2023-03-2200014;浙江日报2023-03-2200028 2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