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淡妆浓抹,共赴亚运之约

西湖区“微改精提”巧绘文旅融合新图景

  今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世界的焦点将再一次聚集到西子湖畔,聚集到这块世界遗产的瑰宝上。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曾当过杭州父母官的苏轼这样形容心目中的西湖山水。跨越千年,作为这项国际赛事的东道主,这座融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与西湖盛景于一体的城市,又将如何“为悦己者容”?

  以精工细作推动“微改造、精提升”,西湖区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亚运。

  文旅融合

  做强特色亚运经济

  3月4日,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杭州宋城重新开园,并推出沉浸式穿越活动“我回大宋”。汉服秀、解锁宋代钱币交子的百变用法、品尝各类宋代美食,这个杭州最有历史感的主题公园,通过更贴近年轻人的时尚手法讲好宋韵文化故事,寓教于乐。

  位于三墩镇西北部的兰里景区,形成了以新劳动教育为核心,以自然教育、非遗手作、科技STEAM、食育教育、户外素拓为辅的六大课程体系,开发了研学、冬夏令营、周末亲子、向往农庄等系列产品,并将红色元素纳入研学课程,通过邀请老战士、老党员上课和赴红色教育点参观学习的方式,打造特色研学项目。

  在位于转塘的艺创小镇内,市民、游客既可以沉醉于凤凰创意国际的复古工业风、象山艺术公社的白墙黛瓦;也可以漫步浙江音乐学院“乐章大道”观看精彩纷呈的文艺展演,探访美院博物馆群感受民艺文化和中西设计交融的妙境;还可以在“凤凰时尚街区”一路“逛吃”度过惬意时光。同时,小镇企业结合自己的业务属性为开设了古典纹样、色彩设计、纤维编织、非遗剪纸,古瓷贴片、糕点制作等亲子研学课程,让更多的艺术技艺和美育理念溢出小镇,走进寻常百姓家中。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西湖区将特有的文化符号、特色民宿、传统技艺等文化基因注入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行业,打造文化烙印深刻的文旅融合标准性成果;通过培育十大美食体验店(点)、十大名宿、十大伴手礼、十大演艺、十大主题市集、十大人文体验点、十大会议节展、十大文旅线路的“八个十”等一批西湖元素鲜明的文旅融合标志性产品,串珠成链,打造“小而美”“一线一韵”的经典场景和线路,做强特色亚运经济,繁荣“文化+”产业;推进之江文化中心、茶博会永久会址等文旅重大项目建设,结合美育村、未来社区、智慧景区等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微改造、精提升”工程走深走实。

  茶香四溢

  烟火气在这里升腾

  3月初,茶园里生机盎然,转塘外桐坞村启动了春节后第一场户外活动——画外桐坞农夫市集。农场风物、特色美食、咖啡甜品、手工文创、织物服饰、儿童乐园,让都市人争相告别口罩和秋裤,在这里拥抱烟火气满满的春天。“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如今的外桐坞村,不仅仅是李白诗中远近闻名的茶乡,更是以“茶+艺术”“农+文+旅”的模式成为西湖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处典范。

  春天,就是要走到户外去沐浴阳光。在转塘何家村一个坐拥山地、溪流、水库、森林的骑行公园里,有一个按国际标准打造的山地自行车赛道,既能举办专业赛事,平时亦可作为观光、休闲、健身、养生的徒步绿道。游客在行进过程中,宛如置身优美的江南山水画卷,还可在村内的光明寺水库和茶乡咖啡音乐撒野市集两处网红点打卡留念。

  今年以来,西湖区以“一湖三镇”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着力引进培育乡村旅游项目,并开发更多能集聚烟火气的新玩法,如鼓励艺术院校、公共文化机构、社会艺术爱好者等在社区街头、广场公园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和推广活动,打造城乡艺术景观,到今年年底开展“文艺星火赋美”工程演艺活动40场。

  体验升级

  数字旅游风潮迭起

  冬天,亦挡不住大家出游的热情。为回馈游客和市民,今年西湖区首次推出国有景区免费游,其中1—2月,西溪湿地和灵山景区接待免费游达75.35万人次。春节之后,随着天气回暖,许多市民、游客都在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西子湖畔感受到了旅游市场的快速升温。

  20秒入园,30秒入住,在景区公众号的舒适度模块下进行游前准备……为了让全球游客在亚运年更便利、舒适地游览西湖,西湖区着力推进智慧文旅场景建设,推出了杭州数智文旅共富场景、西溪湿地刷脸入园、云栖小镇便捷泊车、湿地博物馆“博悦游”等多跨场景体验,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数字服务空间。

  以智能硬件、虚拟现实、5G、智能酒店、沉浸式游乐园、沉浸式演艺、数字博物馆、线上全景游等为代表的数字化风潮,正推动西湖区文化旅游在“亚运之约”到来之际掀起新一轮高潮。

  (图片由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西湖区“微改精提”巧绘文旅融合新图景 2023-03-22 浙江日报2023-03-2200007;浙江日报2023-03-2200008;浙江日报2023-03-2200017 2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