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上海与浙江深度互动
本报记者 陈佳莹 胡静漪
约上海的采访并不容易,在这个经济复苏的当口,想对接上海的人太多了。
无论上海浙江商会还是杭州商会,都把开年后的工作形容为“报复性增长”。浙江各地的政府和企业纷纷“挤”到上海找机会。在杭州商会采访当天,他们就马不停蹄地进行了5场拜访和对接。
这就是上海的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后,上海是众多浙商“走出去”的第一站。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包工头、做小生意,到世纪之交转型制造业,再到如今发力高端制造,建设研发投资总部,浙商借助上海的独特优势,走向更大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吸取了养分的“藤蔓”,正热络地与“块茎”之间进行深度互动。
他们从“跳出浙江”的视角,给予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近些年,各个市县赴上海招商的需求都聚焦在相似的领域,建议真正发挥各地不同的比较优势,减少同质竞争;浙江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统筹投资的部门,把招商、审批、落地、统计等环节握指成拳……
他们用“跳出去”壮大的资本和累积的经验,与浙江展开近水楼台式的合作:有的专门设立基金投资浙商返乡项目;有的把在上海生发的最新制造模式落回浙江;有的与浙江兄弟企业分享资源,合力攻坚技术难题……
如今,浙江对于上海浙商来说不仅仅是乡情和乡愁,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他们眼中理念最相通、投资最安全、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这种建立在彼此共同进步基础上的深度合作和正向循环,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添加了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