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浙商,逐浪沪上向大洋
(上接第一版)
站在绿色双碳风口,浙商“创二代”王利江的华滋能源团队,凭借大量原创性科研技术,正向船舶环保装备制造领域进军。“船舶海工新能源、船舶改装等工程领域的全球首创必须与全球法规适配,而大部分具备审批权的国际船级社仅在上海设点,一型新船的研发到建造需要四到五年,其间需要和船级社、国外航运公司进行反复沟通,这就是前沿创新必须在上海的重要原因。”王利江说。
在支点之上起舞
凭借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特性、金融中心的属性、创新前沿的优势,浙江“地瓜经济”快速壮大。
在上海,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杉杉集团在上海完成了从服装企业向新能源企业的华丽转型,同时在金融土壤肥沃的上海不断生发并壮大战略投资、收购兼并等业务;复星则在上海真正蜕变成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深度产业布局,40多家海外品牌企业在各自领域稳步发展。
融入上海发展20多年来,万丰集团也已经将自己的上海版图变成了一幅“世界图景”——
除收购全球最大的镁合金制造商加拿大镁瑞丁和奥地利钻石飞机外,他们还收购了美国焊接机器人公司派斯林,在松江设立研发中心,为客户提供自动化生产线设计、装配一条龙服务……
今年初,浙江提出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提能升级,意味着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更要迈向高质量,而上海,正是企业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支点。这种变化,在万丰集团总裁吴锦华的行程中就能看出端倪。
2月28日,我们卡在吴锦华出国前的最后一天见到了他。
“这次去美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充分整合发挥中美团队的优势资源,进行中美协同生产。”吴锦华说。
去年开始,吴锦华决定进行一项大胆的试验——打破由固定供应商生产这一主流制造模式,装备制造完全市场化,根据国际国内不同客户的定制需要,即时筛选出最高效的供应商,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交付。
这种紧跟国际节拍的生产模式,势必需要极高水准的标准体系、高水平的国际需求对接能力和行业洞察力。“这样的团队在上海最有可能‘挖到’。”上海派斯林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磊就是万丰在上海引进的。
派斯林所在的松江,ABB、库卡等全球行业龙头的分公司环绕四周,最资深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在这里形成了集群效应。“我们的团队成员大多来自这些国际公司,具备和国际同行无障碍技术交流的能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
文磊介绍,他们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由70多个打分项构成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以便在最快时间内筛选出最优质的供应商。新模式有两个优势,一是提升了供应链的韧性,在疫情期间,有力保障了供应链和交货期稳定;二是提升了效率,如今派斯林只需3个月就能建成一条上百台机身的生产线。
这样的模式无疑能最高效调动起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以上海的模式创新为支点,这一模式将被复制到国内工厂以及即将竣工的墨西哥工厂,帮助万丰在高端制造领域更进一步。
开启“二次生长”
上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老大哥”。
20年前,在资源小省浙江遇到发展瓶颈的浙商企业涌向全国各地投资发展,掀起“浙商旋风”。杉杉、万向等一大批浙企抢滩大上海,对接前沿市场、高端人才,谋划以上海为基点走向世界,不断发展壮大,演绎了一部生动的“地瓜藤蔓”生长史,可谓“地瓜经济”的第一次恣意生长。
“离开血地,要成才必须‘走出去’。”长三角宝业负责人夏锋时刻记得初来上海,宝业集团董事长庞宝根跟他的对谈。近年来,宝业在上海陆续拿下全国首个工业化建筑鲁班奖项目、全国首个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在更大的市场、更强的竞争对手的激发下,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上海获得突破之后,回过身来,用前沿建筑理念影响浙江,推广至长三角和全国各地,更沿着宝业的“一带一路”业务出海。
以上海为大脑,辐射长三角,触达全国全球市场,和宝业一样,许多企业在借助上海这个大平台实现壮大发展后,纷纷开启了“二次生长”。以万丰为例,镁瑞丁上海工厂将在2025年实现产能饱和,企业选择把研发大脑留在上海,把新工厂建在土地、人力、用能等方面更具优势的新昌。
上海市浙江商会秘书长吴仲春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上海视为“大脑”所在地,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基底不断夯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企业走出上海、持续投资的主要阵地。
半个月前,杉杉集团在宁波投资50亿元的锂电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晶科能源把“头脑”设在上海,加码投资浙江,去年在玉环投资百亿元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基地项目后,今年又在海宁落户了总投资186.8亿元的两大项目;三思电子在上海组建500多人的研发团队,也将生产基地分设在嘉善、浦江……
这种矩阵式发展下,长三角地区以比较优势为基底,握指成拳,快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地瓜经济”正在掀开新的篇章。
我眼中的“地瓜经济”
我认为“地瓜经济”有两层内涵。通过创新开拓,浙商企业的藤蔓伸向世界各地,充分汲取全球化的养分,并在新兴领域长出新枝。复星正是代表性浙企之一。创业30年来,复星立足上海、走向世界,“全球组织+本地经营”模式日趋成熟,40多家海外品牌企业稳步发展,不断拓展全球化的产业深度和人才广度。
随之,浙商扎在浙江的根茎也愈加壮硕,“浙商回归”的投资项目与当地发展融为一体,在浙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中得以茁壮发展。近年来,复星在医疗健康、互联网、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布局浙江,产业规模超千亿元。比如,我们牵头民营资本联合体,投建了全国首条民营资本投资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惠及台州、绍兴沿线900多万人口。
因此,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浙江人经济”,只要与“浙江经济”深度融合,都将极大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化,通过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强浙江有机统一,实现乘数效应。
去年,复星为嫁接自身的海外投资能力与浙商的产业落地能力,成立浙商成长基金,旨在形成浙商返乡投资资金池,参与省内八大万亿产业的投资。未来,复星将与浙商伙伴共同做大做强长三角“地瓜经济”,充分利用长三角市场、人才、研发、融资、出海等方面优势,提升创新和开放发展能力。
(上海市浙江商会名誉会长、复星国际董事长 郭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