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自然资源

这十年,绍兴自然资源系统用心激发绿色发展潜力

以自然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当时间的年轮跨过十年,绍兴自然资源系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精彩篇章。

  十年间,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绍兴加大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项目审批、不动产服务提速,昔日废弃矿山化身“城市后花园”,“田成方、渠相连、村变美、业兴旺”的美丽田园渐成现实。

  十年踔厉奋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绍兴城市引擎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高水平建设网络大城市 优化空间布局

  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指南,十年征途中,绍兴有了振奋人心的目标——全力打造高水平网络大城市。

  千年古城与网络大城市相逢,会迸发出怎样的能量?5个关键词一探究竟:“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生活之城”“品质之城”“善治之城”。

  在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的基础上,绍兴市的空间结构有了更精准的谋划,明确构建“一核六心多节点”的网络大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强化内聚外联,对内推动市域一体协同,加快越城(滨海新区)、柯桥、上虞三区相向融合。此外,依托片区特色优势、明确片区功能定位,绍兴梳理出近期将重点建设的82个片区,以基础设施片区化为特色,全面推行面向未来城市的开发建设管理模式。

  智慧化服务也是网络大城市的应有之义。2022年起,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推进上虞区“码上有地”等4个列入全省首批数字国土空间试点项目的建设,集成了一批富有绍兴特色的多跨空间治理类场景。积极开展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绍兴节点建设,建立“多规合一”的全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新目标之下,绍兴焕发出新气象。目前,绍兴重点片区建设完成投资346.6亿元,未来社区建设完成投资103.27亿元,未来乡村建设完成投资9.03亿元,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完成投资26.71亿元……这些数据,见证着绍兴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建设的坚实足迹。

  不久前,《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也正式向公众征求意见,绍兴的未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扎牢耕地保护红线 坚持防治并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十年间,绍兴谱写出了以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为主题的主旋律。

  2018年10月,绍兴在省内率先提出在全市域建立实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2021年4月,绍兴市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模式还获得自然资源部通报推广。此外,绍兴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耕地智保”场景全面贯通应用,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通过“人防”+“技防”塑造耕地保护新格局,进一步拓展了耕地保护方式,打通了守护“饭碗田”的数字化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安装1263个铁塔高位视频监控,配备5400余名田长和巡查员。

  在卫片图斑核查上,绍兴一马当先。据了解,绍兴把卫片执法工作作为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重要抓手,构建全省首个以部卫片图斑为重点、年度变更调查图斑为补充、市级月度卫片图斑为基础的“天巡网”,为耕地保护上了一把锁。

  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绍兴全力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截至目前,绍兴共立项实施41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预计形成集中连片耕地面积8.61万亩,推动了永久基本农田“小田”变“大田”。

坚持生态保护修复 推动绿色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十年间,绍兴以生态绿廊建设、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林业产业提升等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积极推动生态绿廊建设。绍兴高度重视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明确提出“营造‘稽山鉴水’最美大花园”。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城市,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顺利获批,全市2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基本完成,会稽山、天姥山成功入选全省名山公园。“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十年来,绍兴开展国土绿化造林超36万亩,完成森林质量提升上百万亩,为高质量建成森林绍兴筑牢生态基础。

  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为大地“疗伤”。2012年以来,绍兴市从“四边三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到废弃矿山修复提升,原本裸露在外面的废弃矿山,如今都披上了绿衣。十年来,投入资金约6亿元,共修复废弃矿山227个,修复面积近911万平方米。

  全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针对2023年省两会上新提出的“十大工程”,绍兴积极响应,全力打造土地综合整治“绍兴样板”。在浙江首批跨乡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名单上,绍兴越城区东湖街道等2个街道、越城区东浦街道等2个街道、柯桥区柯岩街道等2个街道和新昌县南明街道等3个街道(乡)的4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通过这4个试点项目的“头雁效应”,预计腾挪建设空间3521.77亩,可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78.55亩。

  不断加快培育各类林业产业。2015年起,绍兴立足现代林业园区,坚持特色主导产业,多措并举加快林业品牌培育及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林业产业化进程。仅2022年,绍兴创建省级森林人家14家,省级森林氧吧1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康养基地3家,省级林业特色产业强镇1家,冠军香榧还获得首批浙江省优质林产品“浙山珍”公用品牌授权。

推进节约集约利用 向土地要生产力

  这些年,绍兴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向土地要生产力,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赢。

  2013年,国土资源部第二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会在绍兴顺利举行,绍兴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受到表彰。所辖的柯桥区(原绍兴县)、诸暨市、新昌县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其他3个区、县(市)也都成功创建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实现了国家、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全覆盖。2023年1月,诸暨市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在项目准入上,绍兴拉高了自己的底线。2013年,绍兴开始实施项目准入,原则上只向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地,停止向传统行业供地,并建立市区非战略性产业审查联席会议,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2018年,绍兴进一步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12345”标准,即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2,亩产税收3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每亩达到40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进一步提高土地“含金率”。

  激活土地利用率,也是绍兴走节约集约之路的关键一招。从2017年起,绍兴在全省率先开展“四未一低”土地消化利用,全市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8603亩,处置闲置土地5004亩,开发利用拆而未用土地8879亩,消化利用用而未尽土地2746亩。

打好服务持久战 优化营商环境

  办事效率的高低,某种程度代表着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好坏。

  从2016年“最多跑一次”改革,到目前的数字化改革,绍兴积极运用数字化转型成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从“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到“无差别全科受理”,从“标准地”“承诺制”到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80天”,从“一网通办”到“一证通办”,从“网上办”“掌上办”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不动产登记不断提质增效。这十年,绍兴全方位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打破“信息孤岛”,与税务、住建、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不动产登记所需信息的有关部门全部实现信息共享到位。“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推动构建规范高效、便民利民的不动产交易登记样本。这些举措帮助实现一般登记3个工作日、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二手房转移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所需材料压缩至3件以内,办理环节压减至1个以内;异议登记、查封登记、抵押权注销等事项即时办理。

  以要素保障助推营商环境再优化、全力以赴“拼经济”。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政策出措施,全力保障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2月出台自然资源“强保障、优配合、优服务”新政16条助推扩大有效投资,2023年2月,又在全省各设区市中率先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经济稳进提质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4个方面16条举措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十年间,不断激发自然资源要素活力,释放绿色发展潜力,这正是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之以恒下的一盘“大棋”。

  (本版图片由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09 以自然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3-03-17 25527984 2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