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账本”看国家战略
刘晓庆
刘晓庆
翻开提请人代会审查的预算报告,数字增减之间,折射国计民生。其中一个亮点十分鲜明: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增加力度之大,凸显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之重。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一词存在感十足。
代表通道上,陆续传出好消息:“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过740余颗新脉冲星”“打破了以往国外对于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而在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科学技术部的重组也释放了进一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号。
一边是“梦想成真”的喜悦,但另一边也有“一山放过一山拦”的难题。
在3月6日的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美国不断以“小院高墙”的方式扰乱国际供应链,以多边出口管制的方式对中国科技进一步“卡脖子”。在高尖端技术上,我们的主动权、话语权远远不够。
大国博弈中,科技是必争之地,也是必不可失之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所说,“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一方面,“快”成为共识和行动。
打破科技围堵,等不起也等不得。我们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加强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举措。
在这些基础性工作上,动作快,才有可能把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就像全国人大代表薛其坤说的那样,让中国科学家不再难为无米之炊。
另一方面,也要有“慢”的耐心。
“对于基础研究中路径不清楚、方法也不一定准确、失败率比较高的领域,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提到了“慢”的意义。
越是未曾触碰过的前沿领域,“分岔路”就越多,从未知到已知,中间是不断地试错。而这种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是一种信心,更是他们大胆试错、向下深挖的底气。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今年年初,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硬核喊话《流浪地球2》。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步子越走越快,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硬核想象”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