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脉新昌,且以诗意共远方
陈潇奕 高雪军 张保康 吴 静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了“诗”和“远方”融合发展的浙江方案。而作为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优等生,新昌以四年多的持续探索与实践,提交了一份“正在进行时”的答卷。
紧紧围绕“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民生为本”三大原则,新昌积极参与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将文旅融合从文旅部门的工作升华为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理念,用“诗和远方”描绘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全力打造诗路研究新高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唐诗之路精华地。
寻根之道:
占领高地,把牢“精华地”文化异质性
所谓精华,事物最精美、最重要的部分。在星辰璀璨的浙东唐诗之路上,新昌的“生态位”较为特殊,以“精华”二字攫取了人们的瞩目,抢占诗路研究的高地。
因为,这里有“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的历史积淀。流连于新昌山水之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51位唐代诗人留下了1505首灿若星河的诗歌,境内现存三驿九铺、三关三岭等历史遗迹和历史故事,是历史上名人雅士共同铺砌而成的“精华之地”。正因此,很多当地人总是推荐游客到新昌首站必选唐诗公园,在天姥阁廊诗碑中领悟唐诗精华。
唐诗,是文化遗存,如何梳理出“新昌的唐诗印记”、如何刻画出“唐诗的新昌印记”?这考验着新昌人的智慧,需要从底子里找源头、找方法、找路径。
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标识出“精华地”的文化高位,新昌加强文化寻根,以基础研究的强势投入,汇集智力支撑,做好唐诗之路文化基因的解码工程。如今,新昌成立了诗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新昌研究中心等机构,专注唐诗之路文化研究,打造理论研究的新高地。每年举办全国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等高端聚会,邀请业内专家、人才齐聚,不断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为唐诗文化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新昌更加突出强调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文化异质性,深度挖掘“唐诗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等特色历史文化,通过一个个标志性工程进一步夯实“精华地”的高度和辨识度。比如,投资15亿元建成浙东唐诗文化园、李白纪念馆和唐诗之路博物馆,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新地标;完成唐诗广场、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南街城市记忆区等建设,建成并开放尹桂芳大剧院,“中国戏曲活化石”新昌调腔、绍兴目连戏常态化开展演出,投资900多万元设计编排“诗路芳菲”系列新戏……让唐诗之路在新昌更为精粹、更为醇厚。
回溯新昌唐诗之路的寻根之旅,精准把握了“精华地”的领先地位,举全县之力高位推进、联动发展,从加强新昌及沿线有条件的县(市、区)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推广、宣传、开发,到提质浙东唐诗名城、唐诗镇、唐诗村、古驿道等有形资产,发展“李梦白”IP形象、疗休养产品、研学游产品等无形资产;再到让唐诗之路“活”起来并“火”起来,成为贯穿千古的文化之路、振兴之路、发展之路,蓄势而发、蝶变升级,新昌由表及里、由形凝魄、由“1”到“N”,擦亮了“精华地”这一金名片,赓续了唐诗名城的历史荣光,也让文化沿着历史的轴线,通古而至,让文化因子真正穿透历史、抵达现实,深入旅游产业的细胞单元,直至达到基因重组、经络重构、生态重塑,在阳光雨露中抽芽开花结果。
转化路径:
跨界思维,打开全产业融合新视角
古刹清幽、山水巍峨,焕然升级的大佛寺景区,新增了沉浸式游步道、小佛塔、经幢、碑亭、凉亭,还在树木葱茏中引入了咖啡馆、茶馆、书房等新业态,听一曲佛音、读一本好书、品一杯咖啡香茗成为游人标配;在十九峰,建起了“狐巴巴探索星球乐园”、“山海经奇”夜间探游,引领户外冒险、营地教育的新时尚,还有音乐节、文创市集等;在天姥山,以天地为幕的大草坪露营、以云海为伴的云之台咖啡及欣赏日月交辉的金银台、研学星辰奥妙的星月台……这些以唐诗文化为底蕴的现代业态正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在文化与旅游的交融碰撞下,迸发新的活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多元构建起新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文”是融合的基础和灵魂,“旅”是文旅融合的载体和平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嵌入点,关键在于应用转化,在于通过一个个文旅项目进行有效衔接、转化,从而实现全新的表达。
正如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人所说,“文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两者相融相和之际依托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来寻求符合人们美好生活期待的全新表达方式,达到‘物理的叠加’到‘化学的质变’。”
新昌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为抓手,将文化的DNA与旅游的KPI相结合,将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结合,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同时,依托“行行加旅游”的理念,突出“诗城、茶城、佛城”主题,深化工业、农林、体育、研学、医药等产业与旅游的融合,提升达利丝绸世界景区、“空中唐诗之路”航空小镇旅游线,打造茶旅融合、中医药康养等综合基地,推进全域旅游百花齐放,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应用转化,正是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
时代需要新的表达方式,文旅产品亦然。为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新昌梳理整合全县旅游文化资源,倾力打造“红、廉、诗”三条主题廉路,即东线“清风红色”路线、中线“清廉唐诗”路线、西线“清官文化”路线,并首创体验式清廉教育新模式,精心设置教学点、乡村振兴学院,持续放大文化引领效果,让文旅真正融和、融活。
内生动力:
创新为要,文化变现驱动旅游增值
聚焦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后半篇章”,落脚新昌,就是要推进文化变现,实现唐诗之路的产品增值,兑现“不仅要让这些诗歌兴在笔墨间,更要让它旺在实景里”的初心承诺。
比如,梅渚村推出“国企+村”运营机制,强调文化赋能,通过在民居集群与街市场景嵌入非遗技艺、传统美食、历史台门等文化亮点,再现宋风雅韵的古村生活方式,引来人潮涌动;镜岭老街,通过有效的微改精提和专业运营,在复原老街旧貌的同时,植入了蜂巢艺术街区、镜岭脚市、网红菜市等特色业态,招引了“门木工穴”“时光邮舍”等商户20余家,老街景与新业态、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在这里有机相融、共生共长;大坪头村将钦寸水库拆迁过程中遗留的老物件进行收集、整理和展陈,收集闲置农房改造成磁带小店、农村信用社、老酒坊等乡愁记忆馆,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库区文化和村落场景呈现得亲切而感人。
新昌的文旅融合还见诸城镇景区化、村庄景区化、道路景区化、河岸景区化、森林景区化、田园景区化等改造实践,打造了一批可听、可观、可游、可拍的“爆点”项目,以文化撬动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文旅融合形在“融”、利在“合”,而使其有效衔接的,正是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奏响文旅促共富的时代号角,新昌以激活创新变量不断催化发展增量,加快文化变现驱动旅游增值,厚植文旅融合发展的底气信心。
“新昌十二时辰”就是一个强调全要素调动、品牌化打造、主题性集群的文旅融合创新产品。身穿汉服、唐装,吟着唐诗重走唐诗之路,一路上欣赏小石佛驿铺、迎仙桥、落马桥等唐诗之路上的文物遗存,在山川乡野间信步游走,品大佛龙井、尝特色小吃、听传统戏剧、看非遗表演、住主题民宿,或攀岩、或骑行、或自驾、或徒步,一时一主题、一时一体验、一时一欢喜。
无独有偶,新昌还以项目思维打造“天姥唐诗宴”工程,全方位推广新昌经典美食,全产业链条嵌入,再造消费新热点,更好地加快新型文旅企业发展和新型业态、新型消费模式的生长,不断释放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本版图片由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