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修鞋匠回归的真意

  “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2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的一句话引发网友热议。

  “现在应该不允许摆摊吧,回来了去哪?”“这些老师傅还找得到吗?”“有时候确实还需要这些服务。”……

  网友们五花八门的议论里藏着对便利生活的向往,而这,也引出商务部发出号召的真意:一个近几年存在感并不高的概念——便民生活圈。

  师傅仍在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小修小补”是路边架个木板、坐在板凳上哐哐钉鞋跟的鞋匠师傅,也是满身铁屑、用机器咔咔磨钥匙的锁匠师傅。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老行当或是因为高企的租金,或是因为打造城市形象等,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很多人觉得,他们已经消失了,其实不然。仔细一找,城市中还是能发现师傅们的踪影。

  主要阵地就是老旧小区旁。

  杨师傅在杭州配了20多年的钥匙。得益于在老旧小区旁边开店,目前他仍活跃在社区中,每天上门来询问是否能配钥匙的人并不少。

  还有很多师傅不再有固定的线下店铺,而是“转战”网上,或是“灵活接单”。

  打开58同城、美团、淘宝等APP,你就会发现师傅们活跃的身影。

  59岁的迟师傅干磨刀行当已经20多年。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很大一部分业务来自社区和物业,“居民有需要了,社区、物业就来联系,带着我进小区。”

  没有业务的时候,迟师傅自己也会在一些小区门外流动摆摊接生意。目前,他所知道的杭州磨刀师傅大概有30多个,基本都是和他一样的“流动摊”,谁要是忙不过来,彼此还会互相搭把手。

  老师傅们如此活跃,说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仍有市场。

  只是,除了部分老旧小区的“幸运儿”,不管是网上还是“灵活接单”,“隐形”的师傅们,总是不如小区旁直接有个固定店铺来得方便。

  近年来,城市里的小区建得越来越美,但仔细一品,总觉得周边配套少了点人情味。商务部提出让“小修小补”回归,唤起了大家对“烟火气”的怀念,也顺应了人民所需。

  但若还是像以前那样摆个摊、支个木板,肯定不行。时代在发展,“小修小补”也要与时俱进。

  也因此,在商务部的措辞中,搭配“回归”,用的是“规范有序”。

  “规范有序”如何实现?那就引出商务部此次发言的重点——便民生活圈。

  便民生活圈

  既然要方便,那各种服务的供给一定不能离家太远。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

  《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

  如果说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那么便民生活圈可以说是这个单元里的“神经末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不仅能托举民生,更有助于完善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格局,让家门口的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

  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是其中一项内容。

  目前,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确定了两批共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什么样的便民生活圈更能代表当下趋势?

  在查阅不少试点地区的相关举措后,记者注意到,试点中的便民生活圈通常是以集成综合体形式出现。也就是说,一个市场主体,往往“一店多能”。

  比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五老村社区的“科巷新市集”,不仅有服装店、早餐店和百货超市,也有便民服务区,提供月嫂、保姆、保洁等家政服务,以及配锁、修鞋、通管道等维修服务。

  集合的好处就是能更加高效地统筹资源。以“小修小补”为例,它们不再以之前那样单一分散的形式出现,而是被集合到一起,成为一站式便民点。这既能降低开店成本、解决师傅们的店租问题,也顺应了当前城市发展对业态更新的需求。

  今年,商务部也对便民生活圈的下一步试点工作提出了要求,其中就包括引导便利店、社区超市“一店多能”;加快发展综合服务型的商业中心、邻里中心,鼓励连锁企业门店进社区。

  而在服务内容上,商务部提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在注重服务融合的同时,也更注意每个社区的差异化需求。

  比如,有的小区消费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那么传统的修鞋、配钥匙这类便民服务也许不是最“刚需”的,反倒更需要引进门禁卡制作、智能锁维修等新式服务。

  浙江做得怎么样

  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浙江干得如何?

  目前,全国确定的80个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中,浙江有宁波一地入选。

  截至2022年底,该市共建成4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累计布局品牌连锁便利店200余家、综合超市60余家、其他店铺近5000家。

  而在推进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中,宁波充分利用了数字化优势。

  比如,江北区推出“便民江北”小程序应用平台。市民可以通过选择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档时间标准,查看每档时间范围内能到达的各类服务点。出门15分钟能办些什么事,市民一查心里就有底了。

  除了宁波,省内其他地方也在进行多样化探索。

  近几年,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祥符桥社区周边进行有机更新,导致一些店铺拆迁,有居民反映生活不方便。

  如何破题?社区用了购买服务方式,每隔一两个月就会组织一次便民服务集市,服务内容涉及修伞、修鞋、磨刀等。

  社区主动作为之外,也有市场行为。

  位于杭州景芳地铁站附近的世纪联华(新塘店)是周边片区最大的超市,在基础售卖业务外,超市还邀请经验丰富的修表师傅、裁缝师傅入驻店铺。

  当然,无论是打造新的便民综合体,还是在原有业态中引入“新单元”,“小修小补”这件事看似容易,做起来还是有诸多难点。

  比如,老旧小区虽然配套成熟,但在场地资源、业态服务等提升方面还有难度。

  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党政办主任周宁坦言,一方面,老街区空间本身有限,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挖空心思;另一方面,现在居民对便民服务也有多样化的需求。如何让社区商业与民生保障更好融合,开展更多智慧型服务,是当下街道探索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记者获悉,今年初,省商务厅已组织由部分市、区商务部门和相关商协会组成的调研组赴江苏省商务厅及南京和苏州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典型社区学习先进经验,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符合浙江特色的国省两级试点推进方案,并指导有基础的城市申报第三批全国试点,全面推进浙江“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争取在三年内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修鞋匠回归的真意 2023-02-23 25454702 2 2023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