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

“三生融合”的共富型未来乡村建设

——以杭州市转塘街道长埭村为例

  乡村是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基本单元。当前,浙江步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乡村振兴出现更多新特征、面临更多新要求。作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近年来,杭州市转塘街道长埭村在产业共富、人才共兴、协同共治、文化共融等方面作出了有力探索,对于建设未来乡村、助推“两个先行”,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生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长埭村以建设“共富型”未来乡村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持续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不断实现村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以生态为底色,全域提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型”未来乡村。一是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视角完善村级基础设施。长埭村从自来水入户、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电力设施改造等基础设施改进入手,整体性提升人居环境,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保障。二是从绿水青山更清更美视角优化村级生态环境。长埭村全村地处西湖龙井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覆盖茶园的景观游步道、健身休闲公园、文化活动广场等设施,为村庄增添了自然人文风光。三是以全域景区化为标准打通村域建设堵点。从村庄与外界的连接通道入手,设立微公交,修缮入村主干道,设置标识牌和全景地图等,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提升了村庄的辨识度与可及度。

  以产业为基础,力促“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建设“产业融合型”未来乡村。一是做好“三茶”融合发展的需求调配。对落地的精品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在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金融信贷、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做好“三茶融合”的招商引资。村庄2022年引入莫居茶文化有限公司,以会员认领茶园、与西泠印社合作开发茶文创产品、推广有机生态茶等现代化运作方式,将龙井茶产业做精做深。三是做好“三茶融合”的新业态培育。以茶为主题,大力培育相关要素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龙坞茶镇“八仙过海”未来乡村共富体运营,带动未来乡村全域覆盖。

  以人才为资源,深化人才产业互动发展,建设“人才流入型”未来乡村。一是艺术入村形成人才集聚。村庄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批艺术家驻村,通过人才带人才、产业带产业,实现了人才和产业双集聚。2016年只有4位艺术家入村建立工作室,到2022年底,已有231名艺术创作者驻村创业居住。二是人才流入催生产业链条式发展。村级文创企业白桦崊手作园自2016年入村,目前已集合43个艺术品牌,带动木工、陶艺、服饰、雕塑等一批文创产业发展。三是村民开放包容让人才“留下来”。长埭村是典型的移民村,村民70%以上来自温州平阳。“敢闯敢干”“开放包容”的精神,推动“三乡人”相互尊重、友好交流、共创共享,让更多艺术家在村庄附近定居创业。

  以人文为基础,推动文化共融,建设“共生型”未来乡村。一是用艺术焕活乡村建设。各类艺术家在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美丽乡村因艺术赋能而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征。驻村艺术家主动融入村庄产业发展,在茶衍生品设计开发、茶配套产业发展等领域积极创业,带动村民致富。二是用美育文化改变乡村未来。自2010年起,著名艺术家驻村为长埭村村民提供暑期艺术体能培训,激发乡村儿童的美育潜能。三是用艺术促进乡村文化传播。艺术家将自然山水、乡村生活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并以雕塑、绘画、工业作品等方式呈现,使得人文艺术与生活文化相融、活化,也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了浙江的秀美山水。

  以数字化为方式,赋能绿色生产与村庄管理,建设“数智型”未来乡村。一是数字赋能茶叶生产销售。村庄全域建成数字化茶园,用无人机统一飞防作业,实现茶园管理生态监测。茶农们凭自家的茶农交易卡,便可在茶农自助机上领取西湖龙井茶产地证明标识。此外,村庄还积极开展网络直播,2022年茶叶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二是数字赋能乡村建设。建设智慧健康小屋、智慧书屋,主要道路安装智能灯杆、智能监控、太阳能座椅,打造智慧空瓶回收系统和智慧垃圾分类系统,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智能手环。三是数字赋能村庄管理。“长富云”村民服务系统方便居民办理公共服务事项、组织文化活动、发表意见建议等。

  以治理为重点,创新“吸纳式治理”,建设“开放型”未来乡村。一是建立开放的决策机制。充分挖掘村庄外来人才中的党员骨干和先锋力量,在村庄规划、村级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参与决策,扩大村级自治的主体力量。二是健全开放的治理机制。在西湖区委组织部的支持指导下,成立校地大工委党建共建机制等,积极主动地吸纳有参与意愿和能力的“新乡人”参与村庄日常治理,在为老为小服务、移风易俗、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探索开放的议事机制。成立由27位艺术家代表组成的艺术家委员会,形成村“两委”每年实事项目与艺委会共商共建的治理模式,长效推动村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环境整治等。

  “三生融合”共富型未来乡村建设经验的推广意义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长埭村“三生融合”共富型未来乡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成果,既彰显了地方特色,也为其他地区打造未来乡村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的重要指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促共荣。在未来乡村建设中,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需求,动态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结构,积极推动“三生融合”。长埭村推进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相融合,挖掘生态空间的经济效益;推进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提升乡村居民生活的宜居性和绿色性;推进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为生活空间的升级带来机遇,提升乡村空间整体活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动能。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党中央对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我国国情农情的科学精准把握。长埭村的经验在于重塑城乡关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与乡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共生的;资源要素流动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赋能的。资金、人才、服务等要素更多地向农村汇聚,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动能。

  探索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统筹推进“人”“物”“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长埭村以农民为核心,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多渠道提升村民收入、丰富精神生活的内容与层次,让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迈向现代化;创新乡村治理,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动乡村走向善治。

  【作者单位分别为杭州市委党校、西湖区委组织部】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7 “三生融合”的共富型未来乡村建设 2023-02-20 浙江日报2023-02-2000006 2 2023年02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