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诗意上河

  一个山野小村,被称为“中国诗人小镇”,全国罕有。一年四季,各地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及普通百姓慕名而至,采风、创作、游憩。上河,成了人们向往的网红之地。

  上河村坐落于浙江省浦江县山区,村是老村,已六百余年历史。此地秀丽风光,诗意流淌,县域重要河流壶源江绕着村走,傍山弯出了一个漂亮的月亮状大弧。清冷冷的壶源江水再往下走,过檀溪穿大梓树脚出县,斜过桐庐县一角,入诸暨马涧,再至富阳境,于青江口扑进富春江。

  上河离浦江县城约20公里,村民千余。房屋大多呈徽派风格,白墙灰瓦,马头林立。弄堂纵横交错,极干净,路面为山石和鹅卵石铺设点缀,就地取材,融粗犷与细腻于一体,与老村溪岸山野的环境十分熨帖。

  之所以称上河为老村,是因为她不仅有着数百年的建村历史,而且她保存完好的明清“老货”,令游人赞叹不已。

  始建于明代的广安桥,是一座三墩四孔半圆形石拱桥,整座桥青石砌就。长60.5米,宽4米,矢高7.5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桥面为条石。桥墩呈三角,前角尖上翘,迎水面设分水尖,分水尖侧面刻有镇水之神蜈蚣图案,桥墩凤凰台上有覆莲纹样覆盆。广安桥形态生动别具一格。桥堍立有《广安桥碑记》,石碑因年久风化严重,字迹模糊。据记,广安桥桥面一段建于明代,一段建于清代,后又经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十一年两次修葺。广安桥历数百年,如今依然英姿飒爽,峨然伫立江上,其沧桑的容颜,与常绿的青山一起倒映于清澈的江水之中,为上河更添几分厚重。

  保存完好的古厅堂是上河的又一文化瑰宝,明清建造的七座厅堂,分别以“种德、仁本、立本、思本、念祖、燕诒、星聚”命名。厅堂外墙门楣嵌“大方伯”或“方伯第”石匾。“大方伯·立本堂”最具特色,为明末建筑,七进三开,纵深120余米,是全县最长的古厅堂,国内也不多见。据族谱记,明洪武年间,上河先祖陈正性任河南布政使,为官清廉刚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督粮有功被封为河南大方伯,后率幼子显十一迁居上河,建造了这处“大方伯”。此建筑规模阔大,气势恢宏,雕梁画栋与古老匾额相辉映,散放着厚重的人文气息。其他厅堂也各有特色,五进三开的“大方伯·仁本堂”,四进三开的“方伯第·种德堂”,以及“念祖堂”等等,均建于明清两代,透露着满满的古意和笃厚的文化积淀。

  把上河村称为“清明上河”,不单是因为它有着建于明清的古桥和古厅堂,而且还有许多古代遗迹。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的合堰坝,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的山演口堰坝,至今仍青春不老,灌溉着江岸数百亩土地;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古碇步,也保存完好,浅水时为村民过江提供方便。

  人们流连于上河,既为古迹叹为观止,又为今日整洁的村貌和浓郁的诗意点赞。如今的上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凭厚重的文化积淀,踏实前行,先后步入了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卫生先进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行列。而且成了全国第一个“中国诗人小镇”,著名诗人谢冕先生题写的“诗人小镇”赫然展现在壶源江岸。

  “诗人小镇”的命名源自2016年2月16日的一次事件。上河三个小孩意外走失,家人悲号,村民揪心。事件通过网络,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到上河,成群结队,自发上山,不惧柴草荆棘,不惧寒冷,漫山寻找。白天,一群群身影穿行在树木之间,一声声呼唤响彻沟沟涧涧;黑夜,林间无数闪烁的灯光,与星光辉映。大爱之声感天动地,72小时接力搜寻,终于感动了上苍,三个小孩获救生还。“生命至上,大爱无疆”,顿时嘹亮在上河的天地之间。国内许许多多诗人在网络上关注此事,纷纷提笔写下了一首首感人诗篇。之后,中国诗歌学会将全国首个“中国诗人小镇”放在了上河,放在了这一个充满诗意、充满大爱的小山村。

  上河村口有棵银杏树,高38米,树围6.8米,冠幅12米,树龄500多年,两根树干相依相携,虽久经风雨沧桑,但依然气宇轩昂,生机勃勃。很多人把它们称为“情侣树”,我倒认为其象征的远不止情侣间的卿卿我我,而更像风雨中相守相扶的人世大爱,彰显的是深深浸润于上河这片土地的、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

  上河古老而时新,她不仅拥有众多明清的古建古迹,更有着与时俱进清亮明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更为珍贵的淳厚善良和清明质朴的乡风乡情。

  好一个上河!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诗意上河 2023-02-19 25424177 2 2023年02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