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自然资源

守护好自然资源 促进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衢州自然资源系统加速跃迁

  十年间,三衢大地上,听到最多的声音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下简称衢州资规局)创新“建管用”耕地保护模式,强化耕地保护,开展集约式“节地”,做好重大改革和服务项目……全方位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今日之衢州,放眼望去,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所见即景,一片生机。

强化耕地保护

建立最严格耕地保护体系

  保护耕地,衢州的态度一直是最严格的。

  2022年,在第32个全国“土地日”之际,为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批、警示一方”的效果,衢州资规局向社会公开曝光10起典型自然资源违法案件,对破坏耕地、非法占地等行为进行查处警示。

  这十年,在创新耕地保护上,衢州不遗余力。坚决完成上级下达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目标,以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为着力点,完善管制规则,强化监测监管,扎实有效地推进耕地保护监督工作。

  创新耕地平衡机制。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卫片监督机制,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改进和规范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履行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优化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力争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督查激励。

  据统计,自2016年衢州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以来,已累计发放补偿资金5.8亿元,亩均补偿已由当初的49元/亩/年,提高到2022年的100元/亩/年,有效促进了基层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主动性。

  打造土地整治“标准地”品牌。2018年,衢州以江山市为试点,推进垦造项目“标准地”验收模式,形成一批布局集中连片、生态良好、适合现代化农业生产和规模种植的优质耕地。完善设施农业用地和后备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全市垦造耕地的持续优势。

  在浙江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江山市还获评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成效较好的县(市、区)。

  近年来,面对耕地保护碎片化、新垦耕地后续种植无序化、农业发展低散弱等问题,衢州更是创新“建管用”耕地保护模式,狠抓“建地、管地、用地”举措,持续推进耕地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农田增色。

  对耕地保护的决心,没有止境。2022年,衢州市政府出台《衢州市耕地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方案明确,以实施“田长制”为抓手,在全市开展调查评价、扩面增量、提质增效、系统治理、执法“亮剑”、数字智保“六位一体”耕地保护工程。

集约式“节地”

算好经济账深挖存量土地

  向土地要效益,为产业发展拓空间,衢州的路径是——集约节约用地。

  创新开展“五未”土地综合处置。十年里,衢州在全市范围开展针对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的“十类地”和“五未土地”综合处置工作,以存量土地利用为导向,推进土地供给侧改革,实现土地利用控量提效,超额完成省对市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任务。

  2021年,衢州全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69万亩,任务完成率141.4%,盘活存量土地1.13万亩,任务完成率141.9%,获取省级奖励指标3000多亩,完成率位列全省第3,实现历史性突破。

  科学开展建设项目选址。在建设项目预审与选址阶段,衢州要求建设单位尽量不占耕地、少占耕地,项目占用耕地比例超过50%,在建设项目预审阶段开展节约用地评价,严格按照行业用地标准控制重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超规模的予以核减项目面积,切实做到集约节约用地。

  这些对症下药的举措,让衢州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比如以工业用地全域整治为平台,以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和产业平台有机更新为重点,衢州清除碎片化工业用地,形成连片整治势态,积极破解工业用地“有项目无地、有地无项目”难题。

  截至2022年底,衢州通过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对12个区块4000亩用地重点清退,全市完成整治销号高耗低效企业465家,低效工业用地收储协议签订5745亩,拆迁腾退土地1790亩。

  算好政策账、经济账、生态账,全面释放政策红利。近年来,衢州专题解读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奖励系列政策文件,充分用好省3∶1指标奖励、差别化挂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奖励等一揽子政策,调动各县(市、区)工作积极性。

  2022年全市处置闲置土地457亩,完成547%,全省第一;低效用地再开发完成5656亩,完成628%,全省第一。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281亩,完成112%,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118亩,完成135%,也都位于全省前列。同时,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深挖存量土地,全年存量土地供应1万亩。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助力乡村振兴形成衢州经验

  作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核心景区,衢州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构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

  十年间,从单纯的造田造地到山水林田湖草路房村的系统治理,从单一的农田整治到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低效工业用地和城镇低效用地整治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其力度、深度、广度不断拓展,从最初的1.0版本迭代升级为3.0版本。

  截至2022年底,衢州已累计谋划实施省级全域整治项目83个,其中50个项目已完成验收,6个项目列入自然资源部试点工程,8个项目获评省精品工程,14个项目纳入“11350工程”,数量居全省第一,连续4年获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政府督查激励奖励。

  独具特色的衢州经验模式逐渐成型。2020年以来,通过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实施全要素、全区域的土地综合整治,衢州实现“土地功能腾挪、城市面貌更新、群众居住环境改善”有机结合的“1+N”综合效应。

  比如常山县同弓乡全域项目,就是通过“整治+文体旅闲”模式,将全域土地整治与乡村休闲旅游乡相结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创意农业、农贸市场、酵素产业园等,吸引游客10万余人。

  土地活则全盘活。自2016年以来,衢州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共完成垦造耕地面积13.43万亩,建设用地复垦面积2.54万亩,为衢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要素保障,也为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这几年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情况大大改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衢州市浮石街道自然资源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街道元桥村等5村如今一改村庄破旧散乱形象,实现了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聚焦改革创新

持续高水平提升服务新效能

  十年间,衢州资规局始终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持续提升服务质效。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数字化改革亮点纷呈——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市县一体、协同推进,“两应用八场景”全部实现市县贯通,争取到8个省级应用试点,用地智治、地址智配和林业碳账户等3个衢州特色场景上线试运行,林业碳账户获得国家林草局批示肯定,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通过终验。建成全市标准地名地址空间库,解决“最多跑一次”以来一项多年未解决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数据改革服务在项目报批、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实战实效中初步体现,相关工作多次得到省市批示肯定。

  不动产登记迭代升级。2019年以来,衢州聚焦民生权益保障、营商环境优化,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多跨协同,迭代深化“不动产智治”平台,全面实现高频事项办理“全流程、全业务、全线上、全闭环、零跑腿、零材料、零距离、零风险”。持续擦亮不动产登记改革品牌,深化“一件事”协同改革,打造“十即”综合集成创新模式完成交房即交证等7项任务。

  通过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2019年,衢州不动产登记“零跑腿、零材料、一环节、即时办”的典型做法成为全国样板。2021年,衢州在全国率先完成商品房登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不动产信息查询、预告、抵押3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极大便利了群众办事。

  “多测合一”改革持续深化。2020年以来,衢州探索建立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多测合一”行业标准化,制定全省首部地方行业工作规范,服务效率和成果优良率大幅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在全省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提速重点项目审批服务。衢州资规局主动提前介入“十四五”重点项目谋划,全额保障一批重大项目规划额度。实行容缺受理加快项目报批速度,容缺报批衢丽铁路、常山江航电枢纽、龙游528国道等14个“百大攻坚”重大项目用地,特别是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采取“多头并联,容缺审查”方式,仅用时94天完成预审报批。

  为项目建设挂稳“前进挡”。2022年,衢州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允许政府投资类及部分工业项目提前申领工程许可,如吉利“三电”项目“拿地即发证”。同时严格执行“1+4”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分级分层审查机制,全面加强市区城市风貌管控和城市有机更新,保障项目建设安全推进。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09 守护好自然资源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3-02-02 浙江日报2023-02-0200005;25351120;浙江日报2023-02-0200010;浙江日报2023-02-0200008;浙江日报2023-02-0200011 2 2023年02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