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州钱塘区——
从实体经济看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一个“着力点”,两个“加快”,指明了新征程开局之年拼经济的方向和路径。
某种意义上,拼经济就是比信心,抓经济就是抓预期管理。三年疫情考验着实体经济的韧性,动摇着实体经济的信心,挤压着实体经济的空间。我们该如何看待实体经济的出路与信心?
春节前后,记者走访杭州市钱塘区,在料峭春寒中寻觅复苏的春意。
小平台蕴藏大能量
实体经济看钱塘。这个位于杭州东大门、浙江省内年轻的县区,制造业体量杭州最大,二产占比约七成,近八成常住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制造业,平均年龄32.5岁。或许,读懂钱塘,就能读懂实体经济的底气、活力与信心。
制造业强不强,首看产业平台能级高不高。产业平台能级,又首看高端要素集聚度。
位于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在去年疫情多点散发、重大转折之下,仍然招引到20个亿元以上的项目落户。往往场地还未建好,企业就“拖家带口”过来了。
如今,占地3.4平方公里的小镇里,集聚了近1500家生物医药企业,默沙东、雅培等全球十大药企巨头中有七家落户此地。去年,杭州医药港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达500亿元,占杭州全市医药产值的“半壁江山”。
这个招商力度,表明杭州医药港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虹吸效应。
吸附力来自高端要素的集聚。目前,生物医药的所有关键环节,在港内形成了产业服务的完整闭环,实现“链式+集群”发展——
有生态链,与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浙大邵逸夫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一流医院共建临床试验中心,临床资源优先向“破壳”的企业开放;
有金融链,杭州医药港设立5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和1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直投基金,已投资111个创新项目;
有创新链,与浙江大学共建合成生物技术制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学院;
……
对研发周期动辄10年的医药产业来说,建“港”仅5年的杭州医药港才算刚起步,目前“坚守”在中部,前面遥望上海张江“药谷”、苏州科技园两位头部“老大哥”,后面追兵渐近。而展望未来,两个数据指向光明前景——
衡量医药产业平台的一个潜力指标,是专门为完成“孵化”但尚未批产的药企提供研发、试产、临床服务的“加速器”园区面积。杭州医药港已建设规划了7期“加速器”,全部投用将为“下单定制”的药企提供超200万平方米的空间,全国领先。
2022年,杭州医药港共有57种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比上年增长73%。每一款新药上市都是“爆款”,惠及全球的患者少则几千万人,多则上亿人,一款新药就是一片蓝海。
“潜力股”的未来故事,5年仅仅是序章。从芯片、汽车到航空航天,在钱塘区,瞄准打造更多千亿级产业集群,杭州医药港的“一平台、一产业、一基金、一机构”模式,正被复制到更多的产业平台。钱塘产业平台集聚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数实融合”赛道跑出先进制造业
如果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从0到1”,那么钱塘区等城东制造业基地的任务就是实现“从1到100”。或者说,杭州城西未来着力点在“数字产业化”,城东未来的发力点就在“产业数字化”。
从设区开始,钱塘区就瞄准“产业数字化”这篇大文章,从制造迈向智造,抓手是建设未来工厂。去年,钱塘区共有12家企业入围杭州未来工厂名单,居全市首位。
钱塘区的中策橡胶是其中的一家“链主工厂”,旗下的中策橡胶(建德)和中策清泉入选杭州“数字化车间”名单。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创企64年的中策橡胶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第一,从第二梯队到领跑全国,秘诀就是不断创新。
关键的一招,是2016年开始推进产业数字化,与阿里云合作打造ET工业大脑,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轮胎生产的质量和水平。这标志着中策的创新从单台设备、单条产线的精度和效率提升,向流程再造的系统创新飞跃。
第一次牵手阿里云,中策橡胶就尝到了甜头。中策橡胶每天要消耗千吨量级的橡胶,这意味着,要从源头实现对每一块原材料的定检,几乎是不现实的。
而借助ET工业大脑,可以对生产端所有数据进行深度运算和分析,给出资源最优利用的方案组合。比如,哪几个产地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质量最好,某个工艺处理环节该用怎样的参数配比可使混炼胶的加工性能更稳定等等。
中策橡胶旗下有朝阳、威狮、好运、雅度等多个品牌,胎面的种类规格有上百种,产线规格每隔半小时就要切换,同时参数也需要重置。
在未来工厂里,“大脑”自动为每个规格设定更优的工艺参数,将胎面压出产线的质量误差控制在1%以内,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产品生产效率提升15%,不良率降低40%,平均每7秒就有一只轮胎下线。
优质、高效、低成本,中策橡胶打出一片新市场,营收每年上个台阶:2020年达到282.62亿元,2021年达到306.01亿元,2022年有望“更上一层楼”。
中策的“甜头”只是中国“数实融合”赛道上的一个小故事。杭州“东西合作”也只是兼具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大省的浙江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这篇大文章中的一个章节。
基于制造业第一大国、数字经济后发优势,中国正在创造人类工业文明“数实融合”新历史,赛道正从消费到生产、从餐桌到土地、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到“天生”数字化、数字化与低碳化孪生发展不断延伸,其中蕴藏的机会与财富难以估量。
国际产业资本投给了谁
中国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越开越好。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中国始终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外资准入的门槛越来越低,负面清单的长度越来越短。
然而,一段时间来,外资逃离中国的传言时有所闻,事实果真如此吗?在钱塘区,记者看到了国际资本是如何用脚投票的。
落户钱塘区的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是瑞士百年名企史陶比尔在欧洲以外设立的第一家工业制造基地。疫情三年来,企业持续加大在浙江的投入,不仅将机器人事业部产线引入中国,还投入10多亿元打造“创新核”智能制造中心。
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陶雪军认为,中国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让企业总部对中国市场更看重也更有信心。在集团规划中,位于钱塘区的杭州工厂不仅会被打造成亚洲技术服务总部,而且会承接原材料和技术研发的更多重任。
由于提前布局,这几年,史陶比尔每年保持着30%的快速增长,全年销售额实现超30亿元,比亚迪、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头部新能源大厂均成为其客户。
无独有偶,20年没在中国“扩容”的松下电器,也在紧锣密鼓投资新建产线。去年8月,松下电器在钱塘区建设智能新工厂,布局了多条洗衣机零部件、洗碗机等生产线,今年还计划将电饭煲生产线转移过来。
如今,松下电器旗下的10多个产品均在钱塘区生产。过去三年,松下电器在中国实现销售额1.2倍的增长。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亮告诉记者,作出这个决定,就是基于市场经济中最简单的规则,“离最大的市场越近越好”。
浙江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进入杭州的世界500强合资企业。不久前,企业投入8786万元的饮料生产线在钱塘区投产,新增年产2600万箱易拉罐产能。新一年,太古可乐还将在钱塘区新增一条投资1.085亿元的高速生产线。相关负责人说,企业看中的就是市场容量与营商环境,投资就是投信心和投未来。
市场主体“身体是诚实的”。在钱塘区,记者不只一次从外资企业代表口中听到对中国市场体量的评价。中产人口已达4亿、并还在不断“扩中提低”的中国市场,让国际产业资本觉得“真香”。
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202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高基数基础上增长6.3%,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分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是国际产业资本的市场共识。
营商环境“水优鱼肥”
水大鱼大,水优鱼肥。营商环境就是市场之“水”。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对于实体经济主阵地的钱塘区来说,营商环境还有着更多寓意——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还直接决定经济活力和发展前景。
为此,钱塘区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以系统思维构建营商环境体系,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一招”。相比较其他区,钱塘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有着区政合一体制优势,既能沿袭功能区体制扁平高效的特点,又兼具行政区管理健全规范的优势,成为很多创新试点改革的“试验田”。
生产服务让企业少走弯路。在钱塘区,已推出“135”企业服务、产业项目净地一件事等机制,其中“135”企业服务闭环机制,实现一般问题1天内解决反馈、较难问题3天内解决反馈、特别复杂的5天内答复。
针对区内汽车产业产能受阻、销售不畅等问题,钱塘区相关经济部门联合组团,抽调15名涉企领域业务骨干,实行组团服务,组织开展汽车产业百家企业专场对接,推动上下游企业精准嫁接,促成6家银行与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吉利汽车去年9月单月产量破万,实现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584%。
生活服务让人才更觉温度。去年以来,钱塘区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在杭州医药港打造嵌入式政务服务驿站,覆盖社保等500余个服务事项,助力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各部门还可通过远程连线、同屏共享等方式,为园区人才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温度,还体现在城市的宜居宜业上。不久前,钱塘区推出沁香公寓407套人才共有产权房,这也是浙江首批开售的共有产权房,面向在辖区工作且在市区无房的人才销售,解决了人才同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关切。
钱塘区所在的长三角无疑是中国营商环境的优等生之一。根据《2022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超九成受访的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水平。
信心来自于对未来的确定性。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就比困难多。在钱塘区这片浙江制造业的热土和高地上,我们看到了信心,这一最宝贵的“要素资源”与最恒久的“确定性”。 (执笔:谢晔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