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理论

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潜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深挖文化遗产内涵 培育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没有文化的保护传承,一个民族就会失了根、丢了魂,找不到自身发展的方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数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地上历史建筑、地下考古遗址和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鲜活地再现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在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与价值认知中,我们明白“从哪里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我们知道“到哪里去”。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激活文化基因,可以让我们树立起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并凝聚成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阐释文化遗产价值 丰富公共文化供给

  在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过程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丰富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供给。比如,日新月异的国家文化带、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建起集保护传承、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文化载体,为公众提供了更“接地气”“动人心”的文化产品;革命老区和乡村的革命文物保护片区、历史文化特色村镇建设,可以成为推动“四史”教育、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课堂;乡村博物馆既是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也可以被拓展为“乡土特产与民俗创意产品”的推广窗口,以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此外,还可以探索文化遗产价值阐释的多种途径,将“专业化”的知识以公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公众感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获得感”。

  激发文化遗产活力 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指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还包括生态文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文化富裕作为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方面,其外在表象是“文化供给的富足”,其内在核心是“精神自强”“文化自信”。在推动实现文化富裕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文化遗产的显性功能、价值边界和溢出效应,形成融合式发展范式。例如,我国有大量的古民居、古村落,这些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却不一定能达到国家保护标准,往往会因为村庄“空心化”而导致民居无人管护、年久失修。我们可以把古民居保护与乡村康养结合起来,对一些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民居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通过市场化运营,打造老年人的休闲康养场所,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中修养身心,也使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以用促保”活起来。

  统筹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优越的文化软环境。杭州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天堂”,就在于“山水人文”的浓厚底蕴。杭州的良渚古城、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西湖文化景观这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既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也彰显了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方案。文化遗产保护还有助于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通过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融合发展和环境优化美化相结合,可以将文化遗产的“绝对保护”转化为全社会参与的“引导性保护”,使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让文化遗产更富生命力。

  【作者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3 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活力 2023-01-27 浙江日报2023-01-2700004 2 2023年01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