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亮的不只是电灯,还有生活
本报记者 何伊伲
因为大海阻隔,身居闹市的人们多半难以体会小岛老人的种种苦楚。
“该如何让他们分享发展成果、安度幸福晚年呢?”在前往嵊泗的路上,我的心里一直犯嘀咕。然而,踏上“舟电16号”海缆管理船,登上偏远海岛之后,我的认知一直在被刷新。
经过近1个小时的海上颠簸,“舟电16号”的志愿者登上黄龙岛,一忙就是大半天,细致地为一户户老人的老旧房子重新敷设线路,耐心地给老人讲解安全用电须知。
被点亮的不只是电灯,还有生活。干完自己所长,志愿者们分头给老人送去药物、口罩、消毒水等生活必需品。
跟着他们熟门熟路的步子,看到他们与老人互相问候、互致关切时的笑容,大风中的我,感受到无比温暖。
感受到温暖的不仅仅是老人,还有送服务上门的志愿者。在村民刘和章家中,看到刚爬完坡的我气喘吁吁地坐在阶梯上,91岁的他默默地为我搬来椅子;和81岁的村民李珍珠交流中,她拉着我的手,不住地道谢……原来,这是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旅程。
小岛留守老人是舟山人共同的长辈,也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不可忽视的小众人群。在我看来,这样的解法,不是简单的送服务,而是在不断满足小岛留守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舟山,“舟电16号”只是“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其中的一员。眼下,它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了,交通船、渔政船、渔民船……根据各自船舶的特性,精准开展政策宣讲、文艺服务、代办代缴、送医上门、人文关怀的流动服务,不仅满足了小岛群众的老年生活、精神文化需要,还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倾听、体验海岛老人的迫切需要,进而提供最优解。小岛老人的点滴温暖,就是民生的“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