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工集团木工班长俞锋:
匠人,就要追求完美
本报见习记者 朱柳霖 本报记者 蒋欣如 陆斯超
“天青色等烟雨,我在版本馆等你”……提及杭州国家版本馆,网友们总会将它与诗意联系在一起。
只是谁能想到,俞锋——杭州国家版本馆建设者中的一员,却是位十足的糙汉子。
在工地工作多年,身为浙江省建工集团木工班长的俞锋习惯穿着深色夹克、黑裤子、黑鞋子,提着黑色的电脑包。一戴上白色安全帽,皮肤也被衬得黝黑。或许是经常在钢筋水泥中爬上爬下,他手上的皮肤也显得很粗糙。
外貌粗犷,活儿却精。这些年,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俞锋拿了大大小小不少荣誉。荣誉背后,是一种把技术“做到最好”的质朴坚持。
打造艺术之墙
“现在我们班子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清水混凝土技术,在浙江能做好的木工班子,屈指可数。”俞锋说。
在“网红建筑”杭州国家版本馆中,有数面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木纹艺术肌理墙面,这是俞锋过去两年的工作成果。混凝土的白灰色调与光滑坚硬的质感,具备了极强的工业感与现代感,但当大量的混凝土被筑成木纹墙面后,却显得清新雅致,简约自然。
为了这种宛若天成的感觉,俞锋可是花了大功夫。
“普通的清水混凝土,我们已经不需要试样了,但是这个项目设计的木纹肌理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俞锋说,清水混凝土讲究一次性浇筑,要给建筑制出一个大型模具,然后直接将混凝土浇筑进模具中。待混凝土凝固后,拆掉外部面层板,建筑就已经成型了。“整个过程不能出半点差错,不然只能整个推倒重来。”
除了清水混凝土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杭州国家版本馆还有特殊设计——它的清水混凝土墙上需要印上自然、灵动的木纹。这要在大型模具的内部贴一层特殊装饰层,这样,混凝土在凝固时才能显出设计好的纹路。
刚接到项目时,俞锋就隐隐感觉这个装饰层不好处理。一开始,他按照设计团队的要求,使用橡木做清水混凝土的装饰层,但几次试样后,便发现了问题。“用橡木做装饰层,要么纹路印不清晰,要么容易受潮变形,这是我们技术再好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常见的实木不行,怎么办?那就寻找新的材料。但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可没那么容易。那段时间,俞锋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找材料和试样中重复,而每一次试样,也都是从希望到失望。
幸运的是,两个月后,俞锋找到了一种3毫米厚度的橡木复合板,这种复合板能完美地符合设计师的所有要求。等到确定材料正式浇筑的时候,他们已经试样了21轮、54组。
乘着第一阶段成功的势头,俞锋赶紧带着班子浇筑墙面。在之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俞锋就完成了总量约12万立方米、施工面积约9万平方米的艺术肌理清水混凝土工程,远超目前亚洲最大火车站——雄安新区火车站所使用的3万平方米。
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工作的566个日夜里,俞锋几乎每天早上6时就到工地,一直工作到晚上10时左右。虽然辛苦,但当他走在那面堪称艺术品的混凝土木纹墙面前,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非科班出身的“大神”
刚结束杭州国家版本馆的工作不久,俞锋又接到了陕西建工集团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的工作邀约,希望他带队到陕西指导。而推荐俞锋木工班子的人,正是版本馆的设计师王澍。
“王澍老师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我们不仅成本控制得好,翻样的尺寸也都很精确。”俞锋告诉记者。木工行业里的“翻样”,指的是把复杂的、包含全部参数的总设计图,化繁为简,翻制成木工需要的简略版施工图。对于木工来说,翻样图就像是司机手中的地图,能够指引木工到达“目的地”,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指南。
然而,现在已经是翻样“大神”的俞锋,其实并非科班出身。
1997年入行时,他还是个普通木工。每天顺着脚手架爬上爬下,被钉子扎到手脚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做了一段时间,已经“奔三”的俞锋产生了危机感,他意识到,靠体力不是长久之计。
在工地待了一段时间,俞锋发现看懂图纸、并对图纸进行翻样,是木工能力提升的关键。确定了方向,俞锋开始没日没夜地“肝”图纸。白天,他在工地看图“实战”,晚上,就在简易宿舍里借着昏暗的灯光,翻看新买的建筑制图工具书。
就这样,在图纸和书籍里浸泡了两年有余,俞锋成为了木工的翻样“小班长”。
2002年,31岁的俞锋发现建筑的曲面、异形设计越用越多,手绘绝对不可能做到像电脑制图那样精确,便决定从零开始学习电脑制图。
“当时我花了1.7万元买下一台电脑,对那时候的我来说真的是一笔巨款了。”俞锋拿了一本小本子记满软件操作指令,哪里不熟悉就多看、多记。几个月后,俞锋已经能熟练运用电脑上的专业软件来绘制工程图。
同年,俞锋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工程——西湖文化广场项目。西湖文化广场工程结构复杂、工期紧张,更有多个异形雕塑。其中,最让俞锋头疼的是工程里的大体积变截面大型雕塑“钱塘风华”。
想要顺利制成这个20多米的长曲型飘带雕塑,需要将三维立体的雕塑剖解为无数个二维平面,用精确的数字指导工人准确施工。那段日子,俞锋把电脑搬到宿舍中,硬是画出了200多张剖面图,既为顺利施工打下了基础,也为自己打响了名声。
即便是现在,俞锋使用电脑,也总是为了绘图。最近,他还在自学制图行当中最热门的三维制图,遇到不懂的,他便找来工地里的年轻人,主动向他们请教。“我需要人教我最新的技术,年轻人需要和我交流实践经验,我们刚好互为老师了。”
把热爱筑在城市中
“俞工是一个做事很用心,很有热情的人。”和俞锋一起工作了19年的老搭档——浙江省建工集团的木工班长楼金生这样评价他,“是他要做的工作,他就不怕累。”
2008年,俞锋和楼金生接到了温州南站的工程任务。像这样的大型项目,本来得花上两年的时间,但项目负责人却只给他们规划了一年的工期。为了完成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俞锋带着妻子搬到了温州,在负责木工翻样的同时,也担起了监督项目进度的工作。
“工人们都是几班倒,但俞工那时候都是24小时待命。”楼金生记得,在一根20米长柱子浇筑的前夜,自己忽然发现设计图中斜梁与柱子交汇处数值存在误差,第二天直接浇筑肯定会出问题。为了保证工作进度,楼金生只能在夜里11时多紧急联系俞锋。
“不用急,我来协调。”俞锋了解情况后,赶忙从床上爬起,乘着夜色赶到现场。
外面万籁俱寂,温州南站工地里却热闹得像白昼。俞锋在勘察现场后,马上与项目负责人沟通图纸数据,并根据多年的制图经验,有条不紊地指导工人工作。最终,第二天的浇筑任务顺利进行。
工期短、突发问题、工程难点……在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情况中,俞锋已经习惯了忙碌。过去20年,俞锋大多数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十余次春节假期在工地赶工,儿子高考前却不得不离家工作,结婚后很难抽出时间和妻子去看一场电影。
旁人听闻这些“不得已”的繁忙,都会为俞锋感到遗憾。但在俞锋看来,他只是将精力放在了他生活的城市上。而他的家人们,也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中,感受到俞锋给予他们的骄傲。
“我不像其他‘匠人’那样,有什么特别的、曲折的经历。”在俞锋看来,“匠人精神”这样厚重甚至有些神圣的词似乎离他很远。“但我吧,就是觉得要把每一份工作尽量做完美了。要么就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