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赛跑的第七年
本报记者 徐坊 通讯员 戈杰 整理
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 章凯
与死神赛跑的第七年
每一次穿上白大褂、跨进急诊室的大门,我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进来的是什么样的患者,又会遇到怎样的急救场景。只有全身心投入,我才能应对随时而来的患者,以及随时开始的忙碌。
我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工作,今年已是第7年。
今天又是一个晚班,时间是从下午5时到明天早上8时。上班前,虽然还不是很饿,但我还是逼着自己吃了点东西,因为一旦走进了急诊室,什么时候能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水,都是未知的,说不定一忙就是明天早上了。
每个夜班前,我都希望今天的“运气”好一点。对我们急诊科医生来说,什么是“运气”好?就是病人少一点。这可不是我想偷懒,因为来我们急诊科的病人多数是“在家扛到没法再拖”,不得已才来医院,无论是救护车拉来的,还是自己过来的病人,病情都很重。
下午5时20分,我收治了今天的第一个病人,一位50多岁的男子,因胸痛紧急送来医院。这段时间,天气转冷,因胸痛送来的病人不少。看到他的症状,我脑子里马上跳出四个字:心肌梗塞。
急诊大夫,在第一时间正确地判断、正确地救治,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不能盲目判断,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有限的信息不断推翻、印证自己的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诊断思路。
出现心肌梗塞,黄金的抢救时间为发病后的120分钟之内,如果得到及时救助,患者康复的希望和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心电图检查和抽血化验心肌酶同时进行。各项诊断数据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就是心肌梗塞。我们马上联系心内科、导管室和手术室。很快,病人被送进了导管室,接下来的救治由心内科医生“接力”。
这样的“接力棒”,我们每天会传递许多次。对各种要紧急救治的病人来说,我们急诊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先为他们保住命,专科医生是给他们治好病。因此,面对各类重急症患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和治疗,稳定患者病情。另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对患者进行分诊,转给相关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第二个病人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车祸。救护车刚刚抵达,患者呼吸心跳骤停。我们团队立即启动心肺复苏。连续7分钟的心肺复苏,把我们累得够呛。好在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率。
心电监护仪监测静脉通路建立、急救药品注射,气管插管并接入呼吸机等一系列抢救工作也紧跟着完成。患者生命体征维持稳定状态后,我们就可以进行颅脑CT等相关检查了,检查结果不容乐观,脑出血、颅骨多发性骨折,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抵达会诊。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我们科室经常上演。很感谢来急诊科以前,自己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6年,这给了我在急诊抢救室从容应对各种重症病人的底气。当一个人的心跳在我们手上重新开始恢复,这时是最有成就感的。我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背后的一整个家庭。
在急诊科工作了7年,节假日对我来说近乎“奢侈”,更没有“过年”一说。我们全力以赴,只为能给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和急诊科越来越多的病人相比,我的头发越来越少,而白头发却越来越多,有时坐在椅子上都能睡着。但每次“嘟嘟”的警报声一响,我们马上打起精神投入新的战斗。
对医生来说,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战场。我热爱急诊工作,虽然很累,但是我选择坚守急诊这个战场。为了抢回更多的病人,我的脚步更快了,同时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了,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当然,对科室里的小伙伴,我也严格要求,一个人再厉害也没用,只有整个团队强了,我们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工作中一丝一毫的差错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小伙伴对我是又爱又怕,私底下叫我“凯爷”。我其实并不喜欢这个称呼,我私下里其实很好讲话的。
“尽力而为”是我的座右铭。医学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我们能做的有限,设身处地为病人和家属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很重要。有一位老年患者,反复三次出现呼吸骤停,我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查找各类文献,终于找到相似病例,是气管软骨软化症。家属很感激,我也很高兴。我又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个病人。
(本报记者 徐坊 通讯员 戈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