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越”江南 古城酝新景
绍兴:高质量打造文脉塑魂的文旅新坐标
赵晴
潮涌“浙”十年
王阳明诞辰550周年之际,绍兴阳明故里项目正式对外开放、 “阳明心学大会”永久会址落户绍兴,通过阳明文化标识打造文化高地,成为绍兴在增强文化自信上的又一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国家带动文旅融合开启“加速跑”模式,绍兴加快多元要素共融的同时,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绍兴文脉的厚度与深度,体验到文化加持下的旅游魅力,并通过系列创新之举,频频发力树立文化自信,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绽放璀璨之光。
寻根溯源
活态传承激发古城活力
4300年前,华夏始祖大禹在此会诸侯、成治水之功;2500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此图强兴国。绍兴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源远文脉透过历史长河,以厚重又不乏灵动的姿态萦回其间,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历经风雨却仍熠熠生辉,时看时新,绍兴也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到绍兴旅游,就是走进绍兴浓得化不开、多得数不尽、美得放不下的文化迷宫里。鉴湖之畔,乌篷船划水泛起的层层涟漪;黄酒小镇,街角巷尾飘散的阵阵醇香;阳明故里,寻访知行合一时散落的点点乡愁……四方游客踏上这片土地,不管是走马观花,或是潜心解读,每次都有新收获,这就是绍兴致力文旅融合得天独厚的优势。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表示,绍兴2500多年文脉不断,留下众多文化宝藏,面对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通过创新性激活与创造性转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开发与弘扬。
“要用网络思维将文化资源串联并转化为旅游资源。”何俊杰介绍,以文旅融合为契机,绍兴文旅工作围绕“建设文化高地、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三大目标,通过深挖文化历史内涵、厚植人文优势,为重塑绍兴城市文化自信拓展了思路。
为此,绍兴积极推进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与挖掘工作,组建“浙东考古基地”,扩充考古研究所的编制,加快对越国王陵、宋六陵等历史遗存的考古,进一步夯实绍兴在江南的历史地位。不久前,绍兴在国家级非遗舜王庙会上还发布了全国首张《浙江尧舜遗迹图》。
何俊杰说:“浙江大地上一直有尧舜禹的传说和故事,我们启动对绍兴尧舜禹迹的研究和资源转化,系列编制尧舜禹迹图,就是要证明尧舜禹在绍兴是真实的历史。把历史名城、越国古都与上古时期的文明之光融合在一起,把尧舜禹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可进一步增强绍兴人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文化因人而兴。游走于悠悠古韵,这座白墙黛瓦的江南古城里,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小桥,都写满了自己的故事。千百年来,不计胜数的名人雅士在此驻足、停留或居住,让绍兴在一众江南古城中脱颖而出,赋予了掷地有声的江南风骨。鲁迅故居、周恩来祖居、徐渭的青藤书屋……一个个文化基因穿过历史的重重帷幕,幻化成形,解码文化传播的发展实践,绍兴雄厚的名人资源也使绍兴多了份“不易被模仿”的底气。
近年来,绍兴深挖名士资源,与游人分享名人文化。
围绕王羲之、王阳明、徐渭等历史文化名人,绍兴相继举办系列展览,大力彰显了绍兴文化优势,打造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名城绍兴文化标识。
围绕《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全面加强名人故居保护,激活名人资源。建立标识系统,在实施展陈、更新项目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维度激活故居与古宅,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推动“古城复兴”。通过打响“跟着课本游绍兴”的研学游品牌,以一种乡贤的教化力量,传承乡村文脉,奠定乡村振兴下的人文基础。
古城复兴是绍兴人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载体,通过激活其中的小切口与小布局,以点带面创新利用文化资源,吸引人们前来一探究竟,感受文化故事带来的独特研学体验,打造文化产业高地,增强文化自信。
交互人心
文化交流引领交融互通
一只乌篷船、一碟茴香豆、一坛黄酒、一曲越剧,当游客踏上绍兴这片土地,感受景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古韵流溢,无不陶醉其间。绍兴进入地铁时代后,与杭州“同城”,为古城文旅发展带来新气象。绍兴高水平推进网络大城市新定位的当下,该如何做好文化交流的文章,利用交流互通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交流必然是能深入交融且会产生后续效应的,两座城市要想联动,首先就要深入研究挖掘城市之间的文化关联,找寻深层次的交互点,并形成差异化特色,用网络化大城市的理念来做文化旅游的文章 。”何俊杰说。
今年以来,绍兴加速推进融杭联甬接沪产业布局,以文旅为纽带,做杭甬“双城记”的“金扁担”。“绍兴将立足自身文化底蕴优势和旅游资源禀赋,努力成为架起杭甬绍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文化引擎,开展一系列合作联动,推动两大城市相向发展,绘就诗画江南美景。据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绍兴即将举办大运河文化主题活动,前往杭州、宁波做推介,为构建江南文化圈讲好运河文化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的可贵在于能够打破时空的阻隔,引起心灵交流与精神共鸣。除了文化在城市间的交互,绍兴还通过文化艺术的繁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良性循环,让文化与人心交互。
何俊杰表示,“要创新性的来做公共服务,这不是简单的文化搬运,更多的是一种互动。”文旅融合以来,绍兴不断以文化赋能乡村,用文化的力量唤醒乡村潜能。
今年3月起,绍兴市在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3区12个村建立“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联系点”。六峰村建立了图书流通站,打造“山下书房”;倪梁村挖掘“倪元璐文化”、剪纸、竹雕三大亮点,由村内剪纸非遗传承人孙汲闻等开展培训;安桥头村和皇甫庄村联手举办首届水乡社戏活动,打造“文化盛宴”。绍兴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
用培育文化的方式开展有滋有味的文化服务内容,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是关键。接下来,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在全市全方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为文化振兴“添力量”。
追寻高度
国际视野讲好绍兴故事
绍兴的文化自信,在于站得够高。
鲁迅虽然不能再说话,但每当需要表达时,网友总喜欢引用他的话以壮声威;王羲之虽然不能再写,但兰亭曲水流觞依旧,“天下第一楷书”让人一遍遍地诵读、揣摩;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已成陈迹,但人们在越剧里、在沈园、在放翁诗词里一起伤心至今……
2021年绍兴揽获“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让绍兴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传播再攀高峰,也让赓续千年的古城绍兴至此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向世界讲好“绍兴故事”,成为绍兴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
立足世界之窗口,如何彰显绍兴的性格和气度?在绍兴文旅人看来,“东亚文化之都”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而是一个更高要求下的城市文化功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绍兴用“大禹、王阳明、鲁迅、书法、黄酒”五张金名片,在虚实交融的文化印记之间,开展文都朋友圈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讲好绍兴故事。
近年来,绍兴推出徐渭诞辰500周年、王阳明诞辰550周年、鲁迅诞辰140周年、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等名人纪念活动,以及中国越剧艺术节、阳明心学大会、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等大主题活动,让绍兴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
结合亚运主题,绍兴组建了东亚文化之都旅游宣传跑团,参加绍兴国际马拉松赛事;开展迎名家走诗路赏文都活动。接下来,绍兴还将针对不同地域开展亚运城市国际化推广系列活动,全方位彰显绍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宣传展示绍兴亚运城市风采。
何俊杰认为,绍兴兼备自然、社会与民众的力量,以文化之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绍兴的责任所在。绍兴通过持续性挖掘、印证与创新发展,让文化有底气、有支撑,是不可磨灭的文化标识,更是绍兴以国际视野向世界讲述“绍兴故事”的文化自信所在。
专家点评
由于工作需要,常去绍兴开展调研活动,闲暇之余也会约三五好友休闲度假。百去不倦的原因,在于每次都能看到日新月异的改革新姿,更能不断领略到浓厚的文化情操,也感受到绍兴文旅人的坚守与努力。
绍兴素有“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水数会稽”的美誉,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50多位名人在这里留下了上千首佳作。如今遍布全市的大禹治水、越国王陵、西施故里等史迹遗存,云门寺、大佛寺、兜率天等佛教名寺,百官朝舜、西施浣纱、梁祝化蝶等美妙传说,更招来全球游客接踵而至,寻古探秘。
绍兴具有“卧薪尝胆”及“胆剑精神”的文化基因,传承后人改革争先及启迪游客不忘初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胆剑精神”凝结着“刚性”“柔性”“灵性”为一体的人文精髓,既激励早期革命志士历经磨难而不馁、饱尝艰辛而不屈,更鞭策当下游客感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文化精神熏陶。
绍兴拥有“宋明理学”和“东亚文明”的文化内核,深受东亚诸国的文人和高僧认同和朝圣。“东亚文明”深受汉字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宋明理学、书法国画等华夏文明影响,在中、日、韩、朝等国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东亚文化圈。大禹遗迹、唐诗之路、三论宗祖等也成了日、韩、朝学者和僧侣寻根问祖与学术探讨的常旅之地。
近年来,绍兴创新文旅融合理念,不断交融激活山水资源和地域文化活力,塑造了极具绍兴辨识度的发展新势能。从构筑“一廊三带”π形文态结构到推出“三百工程”,绍兴极力探索文化对旅游价值链的渗透和辐射,在构建世界文化共同体使命下,彰显了绍兴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气度。
当前已迈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相信绍兴一定能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借助不断完善提升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高质量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再创辉煌,未来可期。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主任委员 徐志宏
(本版图片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