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多地120指挥调度大厅、医院急诊科、重症病房等——
迎峰,浙江应急医疗体系准备好了吗
见习记者 林晓晖 本报记者 陈宁 王艳琼 金汉青
120热线频繁被“打爆”、发热门诊超负荷运作、医护感染比例逐渐上升……随着各地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类似的新闻不断冲上热搜。显然,迎峰在即,城市应急医疗体系正在迎来大考。
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12月1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国内外多个疫情研究模型测算,浙江第一波疫情预计在明年1月中旬左右迎来高峰,也不排除提前到来的可能。不少群众担心,一旦“阳”了,自己能否得到有效救治?现有的应急医疗资源,能否应对民之所急?记者探访全省多地,感受医疗体系高位运行的压力与动力。
急诊通道畅通吗
12月21日上午,杭州市急救中心120指挥调度大厅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12月16日以来,电话呼入量和出车量增加得很明显。”杭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陈晓玲告诉记者,仅12月20日一天内,杭州120的电话呼入量就达2475次、出车量达845次。“比平时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她说。
120为什么突然被“打爆”?陈晓玲说,在所有出车救治任务中,发热病人占一定比例,同时,冬季心脑血管病人增加,也给转运、派车带来更大压力。“还有不少市民出于焦虑心理,或者就医问药需求无法解决,情急之下拨打了120。”陈晓玲说,为了尽可能多地受理这些需求,急救中心已是全员满负荷运转。
“非常时期,在120接警调派专线专席之外,我们增加了咨询专线专席,对来电及时分流。”陈晓玲说,如果是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咨询电话,接到之后会转入咨询专线,尽量少占用急救专线。此外,中心还紧急扩容,增加坐席、医务人员、驾驶员等,缩紧班次,尽力保障接警调度通畅和一线医务人员及时出车。
12月13日,杭州市卫健委对急救电话保障问题作出回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包括加强急救综合站点建设,提高转运效率,完善救护车配备,按照国家要求配齐救护车。目前,杭州市急救一线的急救组已增加到50个。
“可以预计的是,接下来业务量仍会继续增长,但由于长期劳动强度大,急救人员因健康问题而减员的困难也将持续存在。”陈晓玲呼吁,普通发热咨询之类的问题,建议尽量通过互联网医院等手段查询解决,把120通道留给真正紧急、重症的病人。
经由救护车转运的病人通常来到各大医院的急诊中心。作为应急医疗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医院的急诊通道畅通吗?
“从接到急救电话那一刻起,就等于是为患者开辟了一条专属的绿色通道。”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方央说,救护车接到患者后,急救医生就马上把患者信息、症状、体征等告知医院,“在到达医院之前,我们把能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尽可能争取救治时间。”
根据“新十条”要求,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对门急诊流程进行再细化。比如,急诊对没有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且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采取“现场抗原检测+同步救治”,并在结果未出前,与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人员相对分隔区域救治,减少交叉感染可能。
“最近到急诊看病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多数为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方央说。新冠病毒感染可能诱发老年人群、多重慢性疾病患者原有疾病的加重,让救治变得复杂、困难。为此,医院专门加强了设备、区域、人员配置等,以做好应对。
重症患者如何保障
随着感染人数增加,未来医疗机构的压力可能会从发热门诊传导到重症科室,“保健康、防重症”已成为当前医疗机构优化调整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方向。
浙江已作出规划,12月底前,全省三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综合ICU床位不少于总床位数的4%,另按不少于总床位数的4%准备可转化ICU床位数。
在经受了战疫大考的温州市,为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建设重症病房、培训重症医护人员等各项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
目前,温州全市设置定点医院12家,共有床位2756张;设置亚定点医院12家,储备床位7244张。到12月底,市级定点医院重症救治床位将达500张以上,亚定点医院监护床位将达200张以上。
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当地长期以来新冠肺炎救治的定点医院,医院党委书记黄建平告诉记者,全院200多名医务人员已做好准备,随时接收全市重症患者转院治疗。
迅速扩充重症医疗资源、降低因感染导致的重症率和病亡率,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症救治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而面对入院患者骤增,科室医生发生感染在所难免。”多位医生告诉记者,硬件的配备目前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而在短期内培训扩充重症医学队伍,难度较大。
“每年的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心梗、脑梗、心衰等病人增多。”黄建平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重症患者收治的压力,此外,老年人患者基础病多,感染新冠病毒病情也会比较重,对重症监护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计划在老年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等老年人比较多的科室,增强处理危急重症的能力,如在这些科室增加重症病床,以便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应对感染。”黄建平说。
还有哪些补充力量
家门口的核酸采样小屋改造成了健康诊疗站,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改建为亚定点医院,移动诊车开进社区提供上门服务……记者发现,应急医疗体系高位运行的当下,更多补充力量正在汇入,共同应对疫情考验。
12月19日,杭州市萧山区南江公园,第一个由核酸采样小屋改造成的健康诊疗站投入运行。12月21日14时,记者来到这里,刚到开放时间,门口已经开始排队。
“诊疗”和“配药”两个窗口分别坐着一位医生和一位护士,前来就诊的居民在医生窗口挂号、问诊、开方后到护士窗口结算和取药。萧山区新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科副科长李霄霞告诉记者,小屋里储备了六七十种药品,有感冒药、抗病毒药等,数量约有几百盒,均为零差价供应。
“健康诊疗站主要针对轻症患者,除了基本的就医购药外,还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李霄霞说,这相当于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诊室延伸出多个发热哨点,在居民家门口进行患者的分类、分级、分流,减轻区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发热门诊的压力。
记者从萧山区卫健局了解到,该区其他街道将会陆续推出10个健康诊疗站,站点主要设置在居民较集中的小区或村社。
李霄霞说,目前,诊疗站的工作人员由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兼任,有些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纷纷超载,诊疗站后续人员配备恐成难题。
眼下,浙江正加快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床位建设,12月底前确保全省床位数不低于10万张。
记者来到金华市金东区积道山康养中心,改造施工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在本月底前,这里将实现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到亚定点医院的功能转变。
“工程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规范为原隔离场所增加治疗功能,涉及院感防护的升级、医疗设施的添置和人员、药品储备等多方面工作。”金东区卫健局副局长黄兴伟说,目前,区内亚定点医院设计患者容量为300张床位,包括以10%比例配备的30张监护病床,尽可能助力患者分流,减轻医疗机构的压力。
我们看到,在感染高峰和救治高峰来临前的窗口期,浙江不断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救治体系,全力应对民之所急。同时,医疗体系持续高位运转,一线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其巨大压力已经显现。医疗机构和有关专家呼吁,持续推进居家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提醒广大群众进一步加强对新冠病毒的科学认知,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可居家康复或通过各大医院的互联网问诊平台就医,尽可能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和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