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当成终生的事业
黄丽丽 金长青
灵秀的山水泽润一方土地,灵秀的土地诞生勤劳的人。驱车从桐庐收费站下来,路过富春江,绕着分水江一路行驶,到了桐庐横村镇的桐庐羊绒针织有限责任公司。
厂区内,几幢灰白色的小楼并肩而立,宛若学生时代的校舍。走进公司内部,却一下迷乱了眼神:300多平方米的产品展示区内,集结了上千款颜色各异、款式新颖的羊绒服装,从大衣外套到帽子、围巾,各种品类应有尽有,令人感叹一针一线可以织就如此缤纷的世界。
“我从事针织行业40多年了,是桐庐针织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2022光荣浙商、桐庐羊绒针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菊秀微笑着说,公司从为ARMANI等国际品牌代加工,到创立“针之秀”品牌,走上了内外销“两条腿”的发展之路。
在该公司的带领之下,针织产业成为当地的“百姓经济”和“共富产业”。仅横村镇,就有大大小小的针织企业680多家,针织个体户近1500家,集聚了桐庐县90%以上的针织企业,被评为“中国针织名镇”,被誉为“值得向往的中国温暖之镇”。
一丝一缕蕴含人间温暖,一针一线织就美好生活。从豆蔻年华到耳顺之年,从一名普通的针织女工到行业领军企业的当家人,在张菊秀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择一事”的初心和匠心,也能看到“终一生”的责任与坚守。这既是企业立世的根本,也是浙商精神的富矿。
“美”的历程:“一定要‘机器换人’,亏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在桐庐针织行业,张菊秀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她身上凝聚了第一代浙商的缩影:起因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向人生发起挑战。有所不同的是,有人被命运击倒,而有的人不仅战胜了命运,还书写了传奇。
1979年,高中毕业的张菊秀走进桐庐针织总厂,成为针织“手摇机”工人的第一天,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厂长。她只是凭借着过人的勤奋,把休息的时间用来研究针织技术,稍有空隙就坚持上机挡车,一路成长为技术骨干、管理生产的副厂长。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张菊秀意识到,这是空前绝后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的性格里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当时就决定豁出去了,‘刀山火海’我都要闯一闯。”1993年,张菊秀离开工作10多年的针织总厂,迈出了独自闯荡市场的第一步。隔年,她租用了一个闲置几年的养殖场作为厂房,购买了18台横机,招收了20多名员工,正式创立桐庐羊绒针织有限责任公司。
“我至今还记得为了推销产品,上海、杭州到处跑,没地方住,借助在一个老乡家的经历。”张菊秀说,在厂里,她既要当厂长,又要当工人,还兼供销员。“我的第一个订单是浙江省畜产品进出口公司转老挝再到欧洲,他订了3万件羊绒衫,当时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企业终于活下来了。”
做企业单是“活着”还不够,要“活得好”,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桐庐那么多针织企业当中,张菊秀还是最早尝试“机器换人”的引领者。
2002年,张菊秀外出考察见到德国的电脑横机,能织出精美的花样,但是价格非常昂贵,要7.3万美元一台。张菊秀要购买10台的举措,遭到一些董事的反对,她最后说:“亏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正是以这样的魄力,让企业的效率、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还带动周边企业走上“机器换人”的道路,横村针织产业开始“脱胎换骨”的蝶变。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两种结果的呈现,一种是偶然的机遇,另一种是必然的坚持。跟所有第一代浙商一样,笃信“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张菊秀,成长于时代的东风,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桐庐草根创业的成功典范。
“美”丽心灵:“真正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能帮到大家的我一定帮。”
或许是从事针织这一“温暖”的行业,张菊秀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很温暖,很有亲和力,像邻居家的“老大姐”。
在工厂,她不仅要为产品品质把关、发展客户,就连客户订做的几条围巾用什么包装盒都要亲自过问。在外面,她身兼杭州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桐庐县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等荣誉身份,经常为桐庐针织企业、女企业家和年轻人发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桐庐的针织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上的困难。张菊秀积极与桐庐政府部门对接,向他们阐述机器换人的重大意义,最终获得了技改的相关政策,带动了当地企业一年购买了电脑横机8000台,开启了桐庐企业“机器换人”的先河。
她常说:“政府对针织产业的政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要大家都能享受到。”“要给年轻人多一些露脸的机会,带领他们走出去……”她头脑里关注的,从来不只是自己的企业发展怎么样,更关注家乡的企业、家乡的人们发展得怎么样。
因为是苦出身,张菊秀对他人的苦难特别能感同身受。10年前,当地有户一家四口,父亲出了车祸去世,留下了母亲和两个孩子,孩子大的六七岁,小的才三四岁,日子过得很艰苦。张菊秀得知后,主动提出与大的女孩“佳佳”(化名)结对,承包了他们一家过冬的衣服,每年六一儿童节和春节都会给佳佳包一个大红包。
“佳佳现在已经上班了,她一直叫我‘妈妈’,我们真的跟一家人一样。”张菊秀拿出了手机,佳佳那一栏的备注是“女儿”,上面的聊天记录经常是她邀请佳佳来吃饭,而佳佳也经常关心她的身体情况。
除了佳佳,张菊秀还结对了3个家庭困难学子,并积极向当地敬老院、孤寡老人、教育事业捐赠。今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张菊秀带领桐庐县女企业家协会募集被子、衣服、裤子、鞋子等各类救灾物资近50余万元。
“美”好生活:“看到人们穿着我们生产的漂亮衣服,我觉得很幸福。”
在桐庐羊绒针织有限责任公司进门的墙上,挂着两块笔力遒健的大字,一块写着“天道酬勤”,一块写着“业道酬精”,这既是张菊秀自身经历的写照,也是她对自己的提醒。
张菊秀自己当工人时就是业务能手,成立公司后对工人的要求也从不放松,尤其在成为“大牌”产品的生产商时,她的“以质量求生存”理念愈加坚定。“越是行业难做的时候,越是要靠品质取胜。”她对员工如是说。
市场瞬息万变,必须跳出企业看行业发展,跳出束缚寻创新之路。
张菊秀认为:尽管横村针织起步早,发展快,但从产业结构分析,也面临着结构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困局。
鉴于此,2002年,她率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针之秀”,进军国内市场。经过多年努力创新,公司的羊绒服装产品被授予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省、市著名商标,市名牌等荣誉。2009年建立了品牌体验馆、工厂店等,近年来申请产品外观专利152个。
经历过40多年的发展,横村针织在“一代针织人”打下的大好“江山”的基础上,“二代针织人”开始崭露头角,甚至“独挡一面”。张菊秀的女儿吴碧云,也加入了这个行业,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从设计、生产到包装、销售的产业链闭环。
“我常对女儿说,人的一生有三个转折点,第一是出生,第二是学习,第三是婚姻。其中,出生是不可选择的,婚姻需要靠他人的配合,只有学习,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张菊秀说。
跟父母这一辈不同,“二代针织人”虽然在生活上没有经历父母的艰苦,但是对创新的渴求,对品牌的期盼,对技术的创新等都更为强烈。以吴碧云为代表的“二代针织人”,他们有留学的经历,有更广阔的视野,他们将撑起针织未来发展的“竹篙”,迎风前行。
后记
小而美的
从容和幸福
在“规模论”的年代,人们评价企业,总爱以规模论输赢。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有些企业片面地追求规模,却忽略了发展质量,从而导致了经营上的困局。
桐庐羊绒针织有限责任公司却相反,规模不大,步子很稳,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小而美”的从容和幸福。在纺织业辉煌的日子,张菊秀也将规模做得越来越大,但是慢慢地,她选择缩紧规模,集中精力去机器换人,去做精产品,最终以品质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很多人说我胆子小,我觉得做企业还是胆子小一点好,规模不一定要很大,但是一定要安全、健康、可持续。”张菊秀对我们说,“我现在的幸福感特别简单,每次看到客户穿着我们生产的衣服很漂亮,很显气质,我就感觉到很自豪,很安心。”
做企业,懂得取舍需要智慧。张菊秀身上的细致与沉稳,不仅形成了她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成了桐庐羊绒针织公司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可以传递的,它时刻感动着身边人,也常常感动客户,影响着当地针织产业的未来,温暖着这个世界。
(图片由桐庐羊绒针织有限责任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