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宁波加快变革突破 增创竞争优势

段琼蕾 米 兰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宁波着眼培育新时代工匠,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夯实基础平台、拓宽培养渠道、完善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截至今年11月,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208.91万,高技能人才数量达69.89万,占比达33.45%。

  为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宁波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多维度保障激励机制,厚植育才沃土。去年,宁波出台了《关于高水平培育新时代宁波工匠队伍的实施意见》,从引、育、留、用等多个维度,打造集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新时代宁波工匠培育体系,为技能人才发展“铺路架桥”。对产业所需的紧缺工种,宁波实施岗位补贴制度,符合条件的技师、高级技师,每月可获得500元、1000元的岗位补贴,累计补贴3年。高技能人才还被纳入人才分类目录,在户籍、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享受相应人才待遇。

  宁波聚焦多方协同,打造多层次培训培养平台,初步形成政府、院校、企业三方携手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格局。近日,来自宁波技师学院的在校生蒋昕桦获得了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技术与维修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目前,宁波全市18所技工院校已与70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累计培养3.2万名像蒋昕桦这样的年轻学子,技工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宁波围绕临港工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近3年来,累计培养青年技能人才2万余名。宁波还建成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15家,累计带徒近2万人,取得发明专利2003项,带领企业技术攻关7497项,产生经济效益逾65亿元。

  宁波坚持市场导向,健全多元化评价使用体系,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市场化人才评价主体,做到自主评价职业工种等级全面放开,自主评价人员范围全放开,让“技能人才评价由企业说了算”。以江北区为例,目前已有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

  宁波还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大赛的管理制度和选拔机制,通过以赛代评把技能竞赛与优秀高技能人才选育结合起来。宁波市“技能之星”职业技能竞赛累计评选出“技能之星”136名,间接带动各区(县、市)、企业行业上百万人投入技能比武岗位练兵,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32名选手先后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宁波选手获金牌数居全省第一。

宁波外事学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王惟珺

  “欢迎大家来到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来自中东欧各国的商品和文化,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在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感受到中国扩大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面对摄像头,宁波外事学校学生王海波用一口流利地道的保加利亚语侃侃而谈。这是宁波外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栏目最新一期演讲视频的拍摄现场。

  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宁波外事学校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作为宁波市首批“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单位之一,宁波外事学校立足宁波地方特色、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成功搭建语言培训与艺术交流国际平台,与13所国际姐妹学校长期开展文化共融伙伴计划。近5年,累计开设10余门双语文化课程,开发6本双语特色教材,为3000余人次海外师生提供文化体验课程。

  宁波外事学校积极融入宁波市“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人文交流门户区建设。学校以宁波—中东欧教育交流会为载体,先后成立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艺术学校合作基地、芬兰西贝柳斯学会宁波音乐艺术教育基地,邀请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荷兰皇家音乐学院、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等6所国际知名艺术院校的13位艺术大师组建国际大师工作室,并与华沙国立肖邦音乐学院等世界知名欧洲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参与艺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已累计邀请听课学生708人次、听课教师60人次,邀请市艺术专业教授及艺术爱好者参与培训446人次。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年以来,宁波外事学校专门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出台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等相关政策,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入课程思政主线和目标,推出了思政大课堂,让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保加利亚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近来,保加利亚语选修课老师魏书雅一直在负责指导学生拍摄保加利亚语视频。这几年的任教经历,让魏老师感受到了学校乃至宁波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面向中东欧国家的交流愈发深入。

  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浩奇表示:“我们学校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优秀的技术技能,还要有‘家国情怀,全球理解’。所以,我们策划推出了英语和小语种专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演讲、学前教育专业的红色读本系列朗读、艺术类专业的红色作品系列展演等栏目,巩固与提高思政建设成果。”

  下步,宁波外事学校将继续整合优质资源,让更多人以外事为平台,了解宁波、了解中国,也让更多的外事学子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筑巢引凤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尤阳立军 陈晓露 王凯艺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鄞州区大学生(青年)创业小微园、云裳谷纺织服装时尚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宁波国际企业港等3个园区成功入围。至此,宁波已累计获得“国字号”双创示范基地称号18次,其中,三年有效期内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9家。

  根据国家双创工作要求和省、市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工作要求,宁波将小微企业园与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建设工作全面融合,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园做好小微企业空间集聚的同时,集合各类社会资源、集成各项创业创新服务,推动园内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蓬勃发展。

  据介绍,此次获评的3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均为高星级小微企业园,年度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均为A档,在创业服务平台化、产业布局生态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上有创新,在中小企业培育辅导、创新支持上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性。

  多措并举厚植“双创”沃土,做强做优“双创”氛围。近年来,宁波持续为当地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创业者提供了“热带雨林式”的生态服务。

  上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财政厅、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杭州举行。大赛旨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集聚创业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中小企业和创客交流展示、项目孵化、产融对接、协同创新的平台。经层层选拔,宁波赛区的“高性能时钟芯片”项目、“自动驾驶在环仿真开发测试系统”项目均斩获大奖。

  借助“创客中国”平台,一批走上专精特新之路的宁波“双创”企业纷纷登上了全国舞台。“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宁波区域赛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逐渐成为筑巢引凤的平台,越来越多宁波“小巨人”从幕后站到台前,获得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等机会。据统计,大赛目前已累计吸引4505个宁波项目(团队)参与,带动大批“双创”项目在宁波落地生根,向全国彰显宁波制造的“硬核”实力。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创客中国”宁波赛区仍吸引1176个项目参赛,规模和质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宁波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连年来,宁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梯次培育体系,持续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成果转化、数字赋能等全方位的服务。这些做法也得到了“创客中国”大赛组委会的肯定。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宁波市财政局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宁波市鄞州鄞创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服务有限公司(7号梦工场)获评“优秀对接服务单位”。

  宁波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宁波正全力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需要有智造的引领、创新的牵引,更需要有生态的吸引。今后,我们将充分挖潜‘创客中国’平台筑巢引凤,为宁波智造聚力科技创新大进步,做强赶超跨越新引擎,按下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队伍的‘加速键’。”同时,宁波还将继续加强小微企业园创业创新工作,与“一十百千”企业服务网络有机结合,加强园区数字化改造,通过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小微企业发展载体,进一步降低大众创业创新门槛,助力实体经济创新成长。

海曙:着力打造“工程师友好区”

孙 勇 应 磊

  最近,在宁波工作的工程师邬梁爽将目光投向智能口腔护理产品,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项目不仅荣获XbotPark科创训练营(首期)第一名,还在海曙区注册公司,研发项目共申请3个发明专利,目前已获得天使轮融资超300万元,完成天使轮融资后企业估值3000万元。

  “人才是海曙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工程师更是海曙建设制造强区的潜力、活力和希望所在。”海曙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说,海曙立足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决定向有一定学历基础、愿意为实业赋能、敢闯敢拼的青年工程师人才,作为今后建设海曙的主要招引对象,邀请他们与海曙共同成长。

  今年以来,海曙区以“工程师友好区”建设为牵引,通过“产业链、专班化、领办式”引才新机制,以生态思维搭建引才平台,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引擎作用。该区成立省首批智能工厂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海曙)科技园,集聚高层次工程师800余名;以市场思维对接产业需要,为千家企业引进工程师人才7300余名。以用户思维提供“专曙”服务,打造翠柏里创新街区,推出“人才科创”专项举措12条,服务青年人才1.5万余人次,惠及青年工程师群体数量位居宁波第一。

  在海曙,已经落地的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市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成了招引工程师的“金名片”,瞄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集聚高层次人才800余名,其中包括9名院士,全区50%以上的新引进顶尖工程师都来源于此,构筑起让工程师干事创业的友好生态。不到5年时间,蓝卓数字科技、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和芯然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通过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平台孵化赋能,直接吸引超4亿元风投资金,打造了一批具有想象空间,在机器人、传感器、信息技术、5G通信等新兴领域搭建起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其中,蓝卓数字科技完成第二轮融资6亿元、估值近50亿元。

  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交给市场来决定。为了更好唱响杭甬“双城记”,让宁波工业互联网与杭州消费互联网实现同频共振,去年来,海曙探索实施“互联网产业教授”制,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进行长期签约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在“互联网产业教授”制与“工程师友好区”的双重推动下,9月17日,宁波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应运而生,开启了“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的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目前已面向宁波市内外企业、高校人才开展13场数字化赋能培训,涉及1100余人次,并参与推进金鸡强磁、万华化学等本土项目数字化转型。

  (图片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00017 宁波加快变革突破 增创竞争优势 2022-12-21 浙江日报2022-12-2100013;浙江日报2022-12-2100014;浙江日报2022-12-2100012;浙江日报2022-12-2100015;浙江日报2022-12-2100016 2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