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老基地领航新制造

临平:迈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个借助数字驾驶舱的“虚拟集团”,牵起全产业链,打造发展共同体,盘活了7000余家中小微服装企业,这是以数字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临平实践。

  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任务之一,也是杭州市临平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虽是全省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临平却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底蕴。近年来,临平成功创建首个浙江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首批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等先进示范。

  “制造业是临平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 杭州市临平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找准发力点,立足制造业本身,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踏上新征程,临平一路领跑。

聚焦中小企业 以数字化做大产业“蛋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传统制造业不仅需要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模式的更迭。

  推动生产服务平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临平聚焦产业赛道,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之举。

  作为“杭派女装”的生产基地,时尚服装产业是临平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受到国际环境变化、国内产业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区时尚服装产业面临着企业产能匹配难、供应链不可控、数字化程度低等痛点。

  为破解这些痛点,临平区开发上线“时尚E家”应用,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时尚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在线上,通过集群生产数字化系统对中小微型加工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对“服装+IP”“服装+文化”“服装+科技”等创新性融合品牌给予精准培育扶持;在线下,由浙江省家纺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统一开展运营,整合服装全产业链,将产业内企业串珠成链。

  “时尚E家”平台联结起一个“虚拟集团”,通过将地方服装时装产业资源进行重塑和整合,把临平本地7600余家服装企业吸纳其中,并提供一体化运营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抱团发展,实现蝶变新生。

  “之前是先出款式,再根据客户意愿去修改,现在通过平台,直接和时尚买手对接,出款会更精准,每一季的潮流针对性很强。”LIDAN鹅/羽绒服设计公司负责人李丹的点赞,也是临平区众多服务企业的心声。

  今年,“时尚E家”案例上榜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为杭州市唯一,覆盖时尚企业拓宽至全国8176家,覆盖区域范围内中小微企业平均产值提升了15%,共增值3亿元。

  近两年时间,该平台累计助力临平区服装产业新增税收3000余万元。不久前,临平还被中纺联授予“中国家纺名城”称号,家纺产业设计园成功入选工信部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平台)名单。

  不仅是“时尚E家”,为推动产业平台集约、高效,助力共同富裕,临平区梯次布局“重大平台+特色小镇+科创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创新矩阵。今年,临平6家企业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入选数居杭州市各区县第一。

  对人才的重视一如既往。临平大力引培创新人才,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实施装备制造人才“磐石计划”、生物医药人才“朝阳计划”、家纺服装人才“弄潮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突破1500名;“十四五”期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将突破28万人。

聚焦要素资源 以转产化做优亩均效益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硬核支撑,临平人在土地单位投入产出效率上做文章——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打造“未来智造高地”。

  就在不久前,2022年临平区“亩均论英雄”改革评价结果出炉,临平区656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039家宗地主企业亩均效益,被分为A、B、C、D四个等级打分,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

  “优先支持A、B类企业申报和享受财政奖补政策;D类低效企业原则上不予补助,倒逼其提高资源要素利用。”临平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截至目前,临平区已完成亩均2万元以下D类企业整治提升117家,整治高耗低效企业70家,盘活工业用地631亩。

  不只是评级,临平区还通过安全生产隐患整治、有序用电、房土两税整治等多种措施,推进企业提升或者招引优质企业,有效提高亩均产出。

  东湖高架旁、迎宾路东侧,9幢高楼特别吸睛,这是通过业主、街道、政府、运营商“四方联合”共建模式,打造的创新园区——临平新城云尚工园,总建筑面积达15.5万平方米。

  “我们协调联合了8家业主单位,其中最小的地块仅5亩,将其整合成一个大园区。”在临平区经科局有关负责人看来,这样的创新举措,改变了小业主各自为战的局面,让整个园区提档升级,“和临平核心城区CBD的定位更匹配,也更受入驻企业欢迎。”

  该园区面向长三角地区,正在打造直播电商供应链基地,促进直播电商、企业集聚、人才引进、创新氛围等方面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电商直播、时尚研发、服装设计、科技研发等企业的入驻,尤其是做好头部企业落地工作,以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而形成产业互通共荣的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云尚工园入驻率已达95%以上,亩均税收达200多万元,若只是建厂房,亩均税收可能只有30来万元。

  与“亩均论英雄”改革同步进行的,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在临平,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零星低效用地,允许适度开发;针对地块小且难以独立提升改造的、不符合环保等法规要求的低效用地,由平台镇街和国有公司以收购储备、协商收回或整体改造等方式有机更新。

  根据临平区正在加快实施的工业用地有机更新“3533”计划,预计3年时间,将实施存量空间有机更新达到5000亩,新增产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新增工业产值300亿元。最终实现要素存量突破、产业能级突破、功能配套突破,并破解工业用地不姓“工”、“产业低端、效益低下”等难题,为各类优质项目拓展发展空间。

聚焦优势产业

以绿色化做厚共富底色

  绿色,一直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更是探路共同富裕的枢纽和关键抓手。如今,临平作为杭州市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城区之一,更在构筑以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雏形已呼之欲出。运达风电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和全国风电整机领军企业,自主掌握了风电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

  这还是一家百亿级“链主”企业——运达风电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二,并带动全盛机电等一批临平区内配套企业,在产业链关键关节上占据一席之地。

  运达风电不是临平区的孤例。在光伏行业,帷盛科技、尚越新能源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在储能行业,德海艾科是国内少数可独立开发并掌握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公司,南都动力在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上已走在行业前列。

  成熟产业要完全牵起一个生态圈,还要体制机制的支撑。据了解,围绕“5+1”产业生态圈建设,临平成立专班工作机制,区委主要领导挂帅,按照“一图三清单”,保证产业圈建设方案迅速落地。

  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将聚焦临平国家级经开区、塘栖、崇贤“一主两翼”空间布局,形成以风电、光伏、节能环保为优势产业链的产业布局。

  项目招引也在辟出蓝海。临平区聚焦风电、节能环保等关键环节,推动一批“高大好”项目签约落户。今年前三季度,临平区共集中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05个,其中绿色能源产业项目数量占到20%,总投资超60亿元。

  聚焦工业经济、数字经济“两条主跑道”,临平仍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发展,“深耕产业升级、行业提升、企业培育,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贡献力量。”临平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版图片由杭州市临平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临平:迈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2-12-20 浙江日报2022-12-2000004;浙江日报2022-12-2000006;浙江日报2022-12-2000015;浙江日报2022-12-2000009;浙江日报2022-12-2000019 2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