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本报记者跟随“舟电16号”下海岛开展志愿服务

这艘船,送来光亮和温暖

  本报记者 何伊伲 通讯员 陈炳翰

  一艘船,可以承载什么?在岛城,国网嵊泗县供电公司的“舟电16号”海缆管理船每隔几日便会起航,船上有电力设备、生活物资、常备药品甚至文艺团队。这艘“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如期抵达偏远海岛,为留守老人送去温暖。

  冬日海风吹来丝丝寒意,一大早,记者来到嵊泗青沙码头,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节能灯泡、5孔插座、单芯线……”电力工作人员柴海岚等人对服务清单确认完毕后,匆匆登上海缆管理船,踏上下海岛送服务之路。

  船的另一头连接的是在各个偏远海岛的留守老人。这艘海缆管理船于2018年首次下海岛送服务。4年来,风雨无阻,“乘风破浪—载光泗海”志愿服务团队以船为媒,定期为老人提供服务,搭建起海上流动服务平台。

  经过近1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抵达此行的目的地——黄龙岛。七拐八拐,工作人员缪承光带领五六名同事来到91岁老人刘和章的家中,记者紧随其后。一走进光线昏暗的房间,老人忍不住问:“什么时候电线能修好啊?”

  “其实,近年来海岛的电力保障已有改善,但不少老人的房子老旧,用电规划不够合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缪承光告诉记者,只有重新敷设线路,才能解决用电问题。

  顾不上休息,缪承光一行开始查看线路情况。“房间里都是裸线,全得换。”“老人眼睛不好,白炽灯得换。”……4个多小时后,全新的节能灯点亮,刘和章笑了。

  被点亮的不只是房间,还有生活。“阿姨!我们来了,给您来送药嘞。”记者跟随柴海岚一行来到81岁老人李珍珠(化名)家门口。“等你们很久了。”听到屋外响起熟悉的声音,李珍珠咧着嘴,缓缓迎了出来。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天冷了要多多注意!这是您托我们带的药,我们还买了些口罩、消毒水……”柴海岚说着便扶着李珍珠,熟门熟路地进了房间。

  我们看到,李珍珠的家是海岛常见的石头房造型,房内仅有几件常见家具,但灯是簇新的,电线线路也是整齐的。柴海岚偷偷告诉记者,这些年李珍珠的二儿子和小儿子相继去世了,老伴无法承受这一噩耗也走了,剩下她和大儿子相依为命。“大儿子为了赚钱养家常年在外捕鱼,只有阿姨独自在家,有时候就偷偷抹眼泪。”柴海岚说。

  “第一次来到阿姨家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家的线路老化得厉害,灯用的还是老式拉线开关。”工作人员何武科接过话茬,他们当天就免费帮忙改造了室内照明线路。这之后大家都会来转转,逢年过节带上礼物来看望李珍珠,久而久之,大家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样。渐渐地,老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这些是“乘风破浪—载光泗海”志愿服务团队帮扶海岛留守老人的日常。得知老人不慎摔伤,立即运送老人到大岛就医;老人想听戏了,邀请专业团队组织越剧、黄梅戏等,让老人们在家门口看演出……据统计,该团队至今已有志愿者70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受益对象3000余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民意办好实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柴海岚说。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这艘船,送来光亮和温暖 2022-12-19 25191103 2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